主页 > 留学学校 > 留学学校  > 

西湖日本留学学校_西湖日本留学学校有哪些

西湖日本留学学校_西湖日本留学学校有哪些

西湖日本留学学校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西湖日本留学学校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文章目录列表:

1.?揭秘中国军神蒋百里: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战策略
2.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电话
3.中国当代水墨画谁的最好?
4.请介绍李大钊
5.李大钊的资料
6.一个西湖一才女是什么意思

西湖日本留学学校_西湖日本留学学校有哪些(图1)

?揭秘中国军神蒋百里:率先提出抗日持久战策略

提起 ,人们会以各种赞语来形容他,诸如什么奇人、超人、神人、完人、圣人、军事天才、先知先觉、国士无双等等……总而言之,他是一位用什么形容都不过分的人。他知兵懂兵,是 对日战争的战略制定者、预言家,战时的军神。他做出了一系列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奇事。>   让日本人汗颜的人 >   ,生于1882年,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本名叫蒋方震,字百里,笔名飞生,晚年号澹宁。蒋百里禀赋超群,所读诗文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  1894年至1895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 最终因清廷的腐败无能而惨败。这一时期,有一部书深深影响了他,书名为《普天忠愤集》,是甲午战争时期的中国诗文总集,此书深刻反映了甲午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情绪。蒋百里时常手捧此书,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甚至会放声痛哭,泪如雨下,从此立誓要为国效命。>  1901年,蒋百里赴日本留学,进入士官学校步兵科。1903年2月,蒋百里在东京创办并主编大型刊物《浙江潮》,积极宣传反清革命思想。他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提倡民族主义的洋洋巨著,连载数期。《浙江潮》得到鲁迅的大力赞赏和支持,身陷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曾在该刊登载,其中就有《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浙江潮》很快风行全国,并开一代省级刊物提请立宪、评议朝政之先河,留学生纷纷效仿,各省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作为遐迩闻名的《浙江潮》的创办者,蒋百里此时只有21岁。>  但这并不算奇,若说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于他在日本学习军事结业的时候。1906年,蒋百里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按规定,日本天皇要赐刀给成绩排名第一的学生。日本人把这视为最高的奖赏、天大的荣耀,所以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壮观。同期毕业生中日本人有300多人,中国留学生仅4名。宣布排名开始了,大家翘首以待。结果第一名为蒋方震,即蒋百里。第一名被中国人拿了,天皇的赐刀自然也就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认为这是奇耻大辱!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也是蒋百里的好友蔡锷。这时场面更加骚动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了一下,不幸得很,这第三名依旧是中国人!名叫张孝准。这一下日本方面可慌了,怎么能让中国人尽占上风呢!毕业发布官在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代,于是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做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学生不能过半也很尴尬,便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做第四名,将张孝准排到了第五名。>>  这期毕业的日本学生中,有日后赫赫有名的侵华甲级战犯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以及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东条英机、阿部信行……这些人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但当年却皆败于蒋百里、蔡锷的手下。>  这次排名让日本方面着实尴尬,自此次被日本人视为奇耻大辱的难堪之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由此,蒋百里成了历史上让日本陆军为之汗颜的中国人。>   首先响亮地提出了打持久战的策略 >  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说,蒋百里从「西安回来了以后,就打仗了。他住在上海,有一辆汽车,他说『现在打仗了,我是军人,我也要上战场』。他开着这个汽车到南京去,自己报告,说『我是军人,我要去打仗,我的汽车我不要了,捐给国家了』。就是这样,他到南京去的」。>  尽管几次,蒋百里向国民 *** 请示,要求上前线带兵 ,但都被婉拒,于是他再入书斋。1937年初,新书写成,名为《国防论》。当时正值抗战前夜,敌强我弱, *** 内恐日心理相当严重,蒋百里却在这本书的卷首写道:「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蒋百里在《国防论》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持久抗战,用空间换时间,等待时局扭转;第二,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全面抗战;第三,开战上海,变日军南北进攻轴线为东西进攻轴线,利用地理条件削弱日军攻势,阻击日军到第二棱线(湖南),形成对峙,形成长期战场。>  蒋百里曾犀利地指出,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可抓。所以,蒋百里的结论是: 必须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他首先响亮地提出了打持久战的策略。《国防论》这部著作,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 >  1937年至1938年,蒋百里到处作报告、演讲,并在报上连续发表文章,被称作「战时的文坛健将」,乃至中国 *** 政策的「发言人」,其影响最大的作品,首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发表后轰动了中国的战时文坛,在文中他断言日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文章的结论成了抗日时期的名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它讲和」。>  1938年8月,蒋百里被任命为陆军大学校长。这一职位原来是由蒋介石自己兼任,蒋百里一再谦辞不成,于是同意以「代理」身份主持。这一年,正值陆军大学西迁,蒋百里主持校务,取道湘桂,事必躬亲,一路西行,边走边写。>  蒋百里在谈到中国如何对付日本时,有一段振聋发聩的名言:「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定规是我们的。你不相信,你可以睁眼看着;我们都会看得见的,除非你是一个短命鬼。」蒋百里的话几乎是传诵一时,但只可惜他成了「短命鬼」。1938年11月4日,终因操劳过度而病逝于广西宜山,年仅56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惊,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国民 *** 明令褒奖,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英年早逝的蒋百里,虽然没能看到最后的结局,但历史却按照他所预言的轨迹而发展着。1945年,在历经8年的抗战之后,日本终于投降了!当蒋百里的遗体被移葬西湖之时,人们惊异地发现,他的尸骨竟然不腐,栩栩如生。好友竺可桢抚棺痛哭:「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强调寓兵于农的游击战术 >  蒋百里是个全才,民国元老李烈钧曾这样称赞他:「脑袋中装了四馆二院。四馆是博物、图书、历史、科学;二院是文学、军事,外加各式讲座还带随意小酌。」正如李烈钧所言,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超人的判断力,使他能先人一步,而先知先觉。这种能力得益于他治学治事的纯粹,更得益于他的无党派、不依附于任何集团或体制的超然的独立人格。>  蒋百里的识见、预言几乎是惊人的准确。1923年,蒋百里葬母后与学生龚浩同回北京,途经徐州,蒋百里忽然若有所感:「将来有这么一天,我们对日作战,津浦、京汉两路必被日军占领。我们国防应以三阳为据点,即洛阳、襄阳、衡阳。」这是在1923年,早于中日开战差不多近20年!龚浩听了这个有些神话般的怪论,觉得蒋百里太过敏感,并认为「将来中日两国开战,无论怎样,我们的半壁江山不会沦于敌手」。>  1936年,蒋百里从欧洲考察军事回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我刚从国外考察回来,消息比较灵通。目前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侵华而互相争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见陆军大臣,看来明年(1937年)一定会大举入侵我国!」>>  在早些时候,蒋百里就对一生关注和研究农村农业问题的梁漱溟说:「吾知中日之战,势不可免,胜败之分,一在械,一在人;论械则我不如敌,论人则我多于敌七八倍。然今日军事在民众总动员,而将士不过十之三。我国系农业社会,凡农民欲以民族主义动之不易明了,惟欲破坏其所据农村,则彼以生命相搏,故欲君于教育中注重农村……」1937年,蒋百里跟梁漱溟谈起中日战争时说,中国军民应「控制山东高地与山西高地」、「坚守一些山区不放」。因为单靠中国自己的力量无法抗得住强敌,大半国土皆要沦陷而不能守,那是没有问题的,抗且抗不了,要战胜它就更有待国际大势的变化不可了,所以需要西撤,待机反攻,合盟国之力以求收复失地。但单是靠他人,而没有「求诸己」的一面,那怎么能行?须知反攻战胜敌人的主要条件仍然在中国人自己。所以,蒋百里非常强调持久战和寓军于农的游击战术。蒋百里大声疾呼提倡瑞士的民兵制,即中国寓兵于农之旨,国防空虚和武器落后的中国唯有鼓励农村抵抗,进行广大而散漫的游击战,才是补救的方法。>  著名学者曹聚仁曾提到过一件事,也足见蒋百里的先见之明:「有一天,那是(1932年)『一·二八』战后的第三天,2月1日。他和我们在一家咖啡馆喝茶,翻开那天上海版的《每日新闻》,头条新闻是日本陆相觐见天皇的电讯。他沉吟了一下,对我们说:『2月5日早晨,会有日军一师团到达上海参加作战了。』他何以这么说呢?他说日陆相觐见天皇的意义是报告日军正式出战。依日本当前的运输能力,三天之间,可运输一个师团的兵力——4万战斗兵及其装备到上海,所以他估计这一师团,5日可以投入战斗。(后来,他把这一估计,告诉了蔡廷锴将军。)果然,『一·二八』战役,日军的第一场反攻是从2月5日开始的,他估计得非常准确。」蒋百里真是料事如神!>  中国文艺复兴式的人 >  蒋百里不仅在军事上,是料事如神的奇才,干出了很多常人无法想像的奇人奇事,而且在对待家庭、妻女上也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来。>  蒋百里因1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子俩回到硖石居住,相依为命,所以他对母亲杨氏感情极深。母亲有一次生了场大病,蒋百里学习古人割股疗亲的做法,竟然自己割下左臂上的一块肉熬汤给母亲吃,母亲闻到味道后,又看到儿子的伤口,母子俩抱头痛哭!>  1923年,蒋百里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痛不欲生,当天就南下奔丧。蒋百里的得意门生唐生智与其他同学立即派龚浩为代表去海宁吊唁,用竹箩筐挑了银元作为丧葬费从湖南送到硖石。蒋百里含泪作书请梁启超撰写墓志铭,并在老宅附近建『怀萱堂』以为纪念。>  蒋百里在8岁时,就由父母定下了亲事,女方查品珍出自海宁的名门查家。如同许多由父母来包办婚姻的人一样,这门亲事同样给蒋百里带来了痛苦。但女方却一直不改心意。据蒋百里的同窗好友张宗祥说,查品珍说如果等三年就等三年,如果要等十年就等十年。1911年,蒋百里奉母亲严命,与查品珍成亲,婚后不久即北上,查品珍终生未育,一直侍奉老夫人,1939年去世。>  1938年,蒋百里突然病逝,好友冯玉祥将军在闻知噩耗后,不免反应过激,对出身日本的左梅有所怀疑,于是写文章说蒋百里是被夫人左梅用毒针杀害的,因为左梅曾说过「你爱你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其实,这句话是在结婚前,左梅表达自己对蒋百里研究抗日理论的理解而说的,原话是「你爱你的祖国,亦如我爱我的祖国一样」。>  蒋百里三女儿是蒋英,女婿钱学森>  这件事给左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她并没有分辩,而是很快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戴。她此后断绝了和日本的一切联系,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5个女儿,皆以中国文化传统教育,不习日语一字,带着她们一起到街头募捐处,拔下头上的首饰捐助抗战事业,并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左梅晚年曾说,她之所以这样做,因为她认为当时中国的战斗是正义的。中国当时娶日本女人的人不少,可曾有哪个像左梅这样全心全意地支援抗战?这不能不说是一位奇女子!>  蒋百里与左梅共有5个女儿,除长女蒋昭早逝外,其余4位女儿,在左梅的教育抚养下都事业有成。其中三女儿蒋英的丈夫,即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综观蒋百里的一生,蒋英在接受凤凰卫视的采访时,曾如此评价:「我觉得蒋百里是中国文艺复兴式的一个人。他什么都懂,他懂文,他懂武,他懂西洋的东西,他懂中国的,中国的古书他懂,拉丁文他也懂,日文他很好,德文他很好,他爱文学,他会写诗,他也会打枪,他会骑马,他骑马骑得像个军人一样,我觉得他是一个文艺复兴时代的人。」>  黄炎培先生做挽联,评价这位奇才奇事的奇人,上联是「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下联是「一个中国人,来写一个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电话

一、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 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为0571-85070116,该校联系地址为浙江省杭州市留和路318号浙江科技学院教务处、邮编为310023。

二、浙江科技学院简介

浙江科技学院的前身为成立于1980年的 浙江大学 附属杭州工业专科学校,先后经历了 浙江大学 附属杭州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等发展阶段,2001年8月更名为浙江科技学院。2003年10月,浙江省轻工业学校成建制并入。经过近40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的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小和山校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西溪湿地畔,校园土地面积1000余亩,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安吉校区位于拥有联合国人居奖美誉的竹乡安吉,土地面积800亩,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自然优美,山明水秀,湖光鹭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曾赞叹“真山真水,真是读书的好地方”。

学校下设14个二级学院、1个教学部;现有56个本科专业;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面向全国24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7000余名;留学生1800余名,其中学历生12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8亿元,图书168余万册。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一流、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现有教职工1380余名,专任教师1030余名,其中高级职称490余名,具有3个月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比例占3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38%以上,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为42%;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国家级知名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人,省知名专家2人,省“*”1人,“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8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9人,省优秀教师6人,省高校优秀教师4人,省高校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

学校现有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个,省级一流学科6个。近几年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30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80余个,发表论文4300余篇,其中三大索引和人文社科权威级学术期刊论文860余篇。

学校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以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坚持质量立校。

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学校和“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1门;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高校重点教材建设项目2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十二五”优势专业4个,省级“十二五”新兴特色(国际化)专业10个,省级“十三五”优势专业2个,省级“十三五”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9个。

近几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已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专业通过“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认证,中德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2个专业通过德国权威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CQUIN的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专业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

学校学生在国际、国内学科竞赛中成绩斐然,近5年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3195项,其中国际奖77项、国家奖990项、省级奖2128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及薪资水平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始终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形成了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与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美国、英国、日本、比利时、罗马尼亚等国(境)外的90余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各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120余项。

中国当代水墨画谁的最好?

1.黄宾虹

黄宾虹,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2.齐白石

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更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寄萍老人老萍、杏子坞老民、木人、木居士等等,湖南湘潭人。是我国20世纪著名画家和书法篆刻家。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金奖、1963年诞辰100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从当地文化人陈少蕃、胡沁园学习诗文、篆刻、书法、绘画。遂以卖画、刻印为生。中年曾多次游历祖国大好河山。诗宗樊增祥,用真心,有古民歌意趣。制印取法秦权、汉印、汉碑额,单刀直下,豪快有力。书学何子贞、金冬心、李北海、《天发神谶》、《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绘画在陈师曾支持下有“衰年变法”,在博大与精微之间游刃。做了不少“千古绝唱”的“好文章”。

齐璜是一位木匠出身而又诗、书、画、印无不卓绝的大艺术家,在艺术上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对这四绝,他自认为篆刻第一,诗词第二,书法第三,绘画第四。

3.徐悲鸿(1895—1953)是江苏宜兴人,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悲鸿少年时代,随父学画,20岁时,在上海卖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翌年赴巴黎留学,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他非常喜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及以后的古典绘画,废寝忘食的悉心临摹。1927年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系主任,抗战后任北平艺专校长。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直至病逝。

4.张大千

张大千-----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他在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与他的渊博的学术修养,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他广结师友,裁长补短密不可分。除绘画外,他对诗词、古文、戏剧、音乐以及书法、篆刻,无不涉猎。并先后与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溥儒,于非厂等国内各名家及外国大师毕加索交游切磋,功力自不一般。 张大千名爰,又名季,季菱,字大千,别号大千居士,或迳署“蜀人张大千” 。生于1901年,卒于1984年,四川内江人。 张大千幼年受擅长绘画的母亲和以画虎著称,自号“虎痴”的二哥张善子的熏陶指引,并从名师曾农髯、李梅庵学诗文、书法和绘画。除临摹历代名迹外,又遍游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经过刻苦钻研,获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青年时代,即与二哥张善子齐名。 二十多岁,曾赴日本留学,学过染织。回国后,一度迷于佛学,曾去宁波天童寺“皈依佛门”,想当和尚,据说,他怕在头上烫九个香记,只好拜别了师傅弘筏大和尚,回到现实世界来。1932年举家移居苏州网狮园,潜心作画。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对于我国敦煌洞窟,逐个整理编号,进行临摹,丰富了绘画技法。 1948年迁居香港,后又旅居印度、法国、巴西等国。1978年定居台湾,1984年4月病逝台湾。享年84岁。现在他生前台湾居住的“摩耶精舍”建为“张大千纪念馆”。

5.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擅画山水、人物。崇尚创新,建树良多,创造出用笔有直有根、有折有圆、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万干的山石鼓法——抱石鼓。人物画受陈老莲影响而又能脱变运用,自成一格。用笔洗炼,着重气韵,达到搞洒入神的效果。他的画法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意境深道,绘出神仙般画幅,令人陶醉。著作尤丰,有《傅抱石美术文集》等数十种著作行世。影响至为深远

6.潘天寿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

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如他的《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

潘天寿艺术的可贵之处,主要在于他具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他常说,“荒山乱石,幽草闲花,虽无特殊平凡之同,慧心妙手者得之尽成极品。”他的书法功力也很深,早年学钟、颜,后又撷取魏、晋碑中精华以及古篆汉隶 ,还能诗、善治印。平时作画,对诗文、题跋、用印方面,非常认真、讲究,绝不马虎。他对画史、画理也研究有素,著有《中国绘画史》、《顾恺之》,《听天阁诗存》、《治印丝谈》。并缉有《听天阁画谈随笔》等。

7.林凤鸣

林凤鸣,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8.吴冠中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quot;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大英博物馆在1992年3月26日到5月10日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个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东西艺术交流的向前发展。 吴冠中说,我的画是将西画的优点表现在中国画之中。我画的点和线,每一笔都包括了体面的结构关系。画中的点和线,不管是大点小点、长线短线,在运用上是严格的,都不是随便乱摆上去的,有时一点不能多也不能少,点子多了对画面无补,我都想办法将他遮掉。对线的长短也是如此,都不是随便画上去的,要恰到好处。

9.李可染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转)

请介绍李大钊

李 大 钊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北京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问题。10月成立北京***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建党八旬纪念,禹域万里新容。人间伏虎五十载,飞泪几度告乃翁。念红楼播火,桃李天下;瞻万安公墓,激烈壮怀。呜呼!张阀作霖,戕我先烈;三绞酷刑,黯兮惨粹。然前贤赳赳,后继悠悠;先驱洒血,春满神州。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今年7月,是中国***诞生82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 陈独秀来信问党名,李大钊一锤定音:“叫***!”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西方列强对中共***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

1927年4月6日晨,北京军警被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外国守军放入,突袭苏联大使馆,捕去李大钊等人。在狱中李大钊身受剥指甲等酷刑,仍坚不吐实。面对各界谴责及社会名流呼号营救,奉系军阀竟于4月28日使用新从西欧进口的绞刑机杀害被捕的二十人,对李大钊特别使用“三绞处决”法以延长痛苦。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时年李大钊38岁。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这位著名的***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发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中国的新思想先驱最先看到的马列主义著作,也是日文的译本,李大钊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李大钊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度的所见,与神州故园的悲惨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从时间表看,李大钊要早于陈独秀,堪称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疾呼科学、民主,向陈腐的旧制度冲击。“南陈北李”发起创建的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并向后人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领着一位高个儿青年来到位于红楼(位于东城区沙滩)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首次交谈,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可是据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愿意提携有志青年,他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经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并介绍了胡适等名师。经过接触和深谈,不少学者也感到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志向见解非同常人,此后便乐于倾心与之交流。

李大钊长毛泽东四岁。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学习条件,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后来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边汇聚着党的建党之初的第一代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尽管年龄相差并不很大,大家都将李大钊视为忠厚长者,平时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有了内部争论和矛盾也请他排解。将李大钊称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应是当之无愧。

■ 李大钊化装成车夫,护送陈独秀出城,两人在京津路上商议建党

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李大钊也受此风熏陶。对亲友、同志乃至身边工友重信诺,遇困相助不惜解衣推食。妻子是年长他几岁的家乡妇女,没有文化,留学归来后李大钊身为文坛名流,有人劝将此糟糠之妇下堂,他断然不肯,始终相敬相爱。社会上有不少仇视李大钊的军阀政客和反动文人,却无人攻击他的私德。

1919年6月,被公认为五四运动领袖的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同年秋,陈独秀表面上获释,却被软禁在家。李大钊与志同者研究,决定送他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翌年1月,他化装成赶车夫,拿出少年时在乡下学来的本领,到陈独秀寓所接其上了带篷马车。遇城门盘查,从容应对,随后沿小路直奔天津码头。李大钊在路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议,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中国***建党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马车中写成。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来华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他们经交谈,就建立***取得一致意见。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与陈独秀相见,为正在筹划中的中国***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同年5月1日,李大钊率北大师生、工友五百人举行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并在会上慷慨讲演。会后又用两辆汽车插上红旗,到市内散发传单,党的革命旗帜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飘扬。李大钊奔走活动,常被暗探跟踪,却总是轻蔑地斥之为“狗”,毫无畏惧。他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除维持简单家用外,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余财,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济。1933年清明节后,李大钊灵柩由北大师生送往西郊万安公墓下葬,虽有如虎似狼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镇压,甚至向送殡队伍开枪,市内各界自发参祭者却越聚越多,所举花圈挽联在西长安街连绵达一公里。可见李大钊品格风范长留人心!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北京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问题。10月成立北京***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特录陈毅元帅悼诗,以祭国殇:

就义从容甚,大节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

今年7月,是中国***诞生82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创始者,即“南陈北李”中的李大钊同志。

■ 陈独秀来信问党名,李大钊一锤定音:“叫***!”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氏。1889年生,少年入私塾,熟读四书经史,1905年清末入新政中开办的永平府中学,两年后考入刚刚开办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辛亥革命的爆发,使他深受影响,开始有忧国忧民之心。毕业后于1913年赴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入政治本科。

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不过头脑中还兼容其他思想。他回国后投身新文化运动,先期办报,又到中国新思想策源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比较检验,并得知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后,终于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翌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并支持北大学生邓中夏等组织了早期共产主义组织,外称“亢慕义斋”(英文Communism,即共产主义的谐音)。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

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在沪召开,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翌年8月李大钊赴上海拜见孙中山,代表中共提出加入国民党的建议并得到同意,成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牵线人。在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有“跨党”身份的李大钊成为主席团五成员之一。同年亲驾马车率同志越出东北边境,到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并参观五个月。随后他回北京任中共北方区委书记,被军阀称作“北赤”的首要而遭通缉。1926年3月18日,他不畏风险,主持反帝大会后率群众游行赴段祺瑞政府请愿,遭军警开枪屠杀。走在队伍前列的李大钊头部和手负伤,脱险后率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大使馆旁边的兵营,在那里领导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 奉系军阀使用进口绞刑机,对李大钊“三绞处决”,绞杀整整进行了40分钟旧中国每逢战乱,下野军阀和政治家避入外国使馆是常例。西方列强对中共***进入苏联使馆却实行两重标准,鼓励奉系军阀张作霖破坏国际惯例闯入搜捕。事先曾有人报警,李大钊毕竟出身书生,对形势险恶估计不足而未转移。

李大钊是遗腹子,三岁丧母,既无兄弟,也无姐妹。这位著名的***人临刑前留下一张照片:宽阔的额头很干净,浓黑的双眉下神情若然,方形的脸上一片平和,只是,在他那满是皱褶的灰布棉袍下,挂着又黑又粗的铁链……

■ “南陈北李”发起创建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时势造英雄,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既有灿烂历史又苦难深重的国度里,才诞生出李大钊这样为长夜难明的赤县拨云破晓的人物。先进思想从来产生于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而不可能出自太平天国、义和团那样落后的土壤中。近代想救亡图存的中国人用旧的思想武器奋斗屡遭挫败,纷纷向国外寻求真理。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使清朝旧有体制接近崩溃,20世纪初科举被废,中国大地上出现以新学为主的洋学堂,李大钊恰恰成为第一代学生。当时国人见日本学西方能迅速富强,在日俄战争前后有数万青年赴东瀛求学,李大钊也在其中。虽然日本侵略中国为祸最烈,不过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并萌发了最早的理性的反帝革命思想。中国的新思想先驱最先看到的马列主义著作,也是日文的译本,李大钊又是其中最光辉的代表。李大钊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度的所见,与神州故园的悲惨境遇形成强烈反差。归国后他完全有条件跻身上层享受荣华,却甘心舍弃一切,宁愿奉献自身,也要点燃革命烈焰改造旧有的一切,如同希腊神话中窃来天火的普罗米修斯。

从时间表看,李大钊要早于陈独秀,堪称在中国播种共产主义思想的第一人。他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疾呼科学、民主,向陈腐的旧制度冲击。“南陈北李”发起创建的中共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并向后人昭示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

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杨开慧之父)领着一位高个儿青年来到位于红楼(位于东城区沙滩)的图书馆,想找份工作。首次交谈,李大钊就感觉这位姓毛、名泽东、字润之的青年言谈、见识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此后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可是据他后来向斯诺回忆说,“大家都不理我”,“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在北大红楼的名人中,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是例外。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守常先生”一向愿意提携有志青年,他对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经常登门请教,不仅有问必答,还经常推荐新书,并介绍了胡适等名师。经过接触和深谈,不少学者也感到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的志向见解非同常人,此后便乐于倾心与之交流。

李大钊长毛泽东四岁。刚到北京时,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学习条件,开拓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后来李大钊长期主持中共北方工作,身边汇聚着党的建党之初的第一代有为青年如邓中夏、陈乔年、高君宇、何孟雄、陈毅等,尽管年龄相差并不很大,大家都将李大钊视为忠厚长者,平时都愿意接受他的教诲,有了内部争论和矛盾也请他排解。将李大钊称为中国革命导师的导师,应是当之无愧。

■ 李大钊化装成车夫,护送陈独秀出城,两人在京津路上商议建党

自古燕赵多慷慨豪侠之士,李大钊也受此风熏陶。对亲友、同志乃至身边工友重信诺,遇困相助不惜解衣推食。妻子是年长他几岁的家乡妇女,没有文化,留学归来后李大钊身为文坛名流,有人劝将此糟糠之妇下堂,他断然不肯,始终相敬相爱。社会上有不少仇视李大钊的军阀政客和反动文人,却无人攻击他的私德。

1919年6月,被公认为五四运动领袖的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同年秋,陈独秀表面上获释,却被软禁在家。李大钊与志同者研究,决定送他到上海发挥领导作用。因陈独秀不会北方话,又受警探监控,很难出城,李大钊决定亲自护送。翌年1月,他化装成赶车夫,拿出少年时在乡下学来的本领,到陈独秀寓所接其上了带篷马车。遇城门盘查,从容应对,随后沿小路直奔天津码头。李大钊在路上一面赶车,一面与陈独秀商议,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并决定在南北分头着手。中国***建党的第一篇,就在京津路上的马车中写成。1920年3月,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来华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他们经交谈,就建立***取得一致意见。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与陈独秀相见,为正在筹划中的中国***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同年5月1日,李大钊率北大师生、工友五百人举行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并在会上慷慨讲演。会后又用两辆汽车插上红旗,到市内散发传单,党的革命旗帜从此在中国大地上开始飘扬。李大钊奔走活动,常被暗探跟踪,却总是轻蔑地斥之为“狗”,毫无畏惧。他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除维持简单家用外,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余财,妻女靠各界友好接济。1933年清明节后,李大钊灵柩由北大师生送往西郊万安公墓下葬,虽有如虎似狼的国民党宪兵三团镇压,甚至向送殡队伍开枪,市内各界自发参祭者却越聚越多,所举花圈挽联在西长安街连绵达一公里。可见李大钊品格风范长留人心!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入天津法政专门学校学习,1913年赴日本,就学于早稻田大学。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3月,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嗣后,对党的建设,工人、学生运动,统一战线,均有重大贡献。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1979年出版)。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发出《警告全国父老》通电,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旋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李大钊的资料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为反对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编印《国耻纪念录》,撰写《国民之薪胆》,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散发《警告全国父老书》,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编辑、《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新青年》编辑,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1919年支持和领导五四运动。7月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9、11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3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4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商谈建立中国***问题。10月成立北京***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领导北方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来宋庆龄回忆说:“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当李大钊、林伯渠等人来商谈国民党和中国***合作的问题时,孙中山立即看到把力量联合起来的价值”。“他认为这些人是他的真正的革命同志”。1923年6月出席中国***“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4月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1月26日被孙委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该委员会议决请孙立遗嘱。五卅惨案发生后与赵世炎等在北京组织“沪案雪耻会”,支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1月当选为国民党“二大”中央执行委员。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8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被捕前,宋曾致函李大钊,“请他寄一本他认为较好的版本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英文版。李选寄了一本”。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河北乐亭大黑坨村人。字守常,笔名孤松、猎夫。1907年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在校期间受同盟会会员影响,参加进步活动。1912年冬加入中国社会党,任天津支部干事,撰写文章,揭露军阀窃权卖国罪行。1913年冬去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留学生反袁斗争和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先后写《国情》、《警告全国父老书》等文,为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先声。1916年5月,为推动反袁斗争,弃学回国,在上海、北京创办刊物,发表文章抨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及封建文化思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受到极大鼓舞和启发,逐渐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1918年1月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积极传播新文化。1918年7月~1919年1月,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中国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1918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1919年,积极领导五四运动。7月,发起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创办《少年中国月刊》。8月,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其后,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3月,在北京会见共产国际代表G.N.维辛斯基对筹备中国***取得一致意见。同月,他发起和组织北京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成立后,负责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工作,兼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先后发动开滦五矿大罢工、京绥铁路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工人总同盟罢工。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1922年8月受党的委托在上海与孙中山会见,讨论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9月,经孙中山主盟,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1月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参与审定大会宣言和国民党章程草案,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4月,国民党北京执行部成立,任组织部长。5月,遭北洋政府通缉,避居昌黎五峰山。6月,任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年底,任中共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领导冀、鲁、豫、晋、陕、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的革命斗争;发动北方地区五卅、三一八等群众运动。1924~1925年,李大钊相继与国民军第一军、第二军司令会谈,使他们接受苏联援助,从军事上策应了南方国民革命军的北伐。1926年初多次发表演说,反对日本侵略。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4月28日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选集》、《李大钊文集》、《李大钊遗文补编》、《李大钊诗文选集》出版。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任《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与提倡实用主义的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1920年3月与前来北京的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魏金斯基和马迈耶夫等商谈建立中国***问题。10月成立北京***小组。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8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京分部主任,在京奉、京汉、京海等铁路开展工人运动。次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后,受党的委托到上海与孙中山商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之问题”。不久,在孙主盟下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3年6月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和改组委员。参与筹备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党“一大”五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部长。6月率中共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五大”。11月返回北京,发动群众准备召开国民会议,揭露和抵制段祺瑞的“善后会议”。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一个西湖一才女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西湖边众才女。西湖边不仅美女如云,也是才女聚集地。

当然,也是因为那里人杰地灵的关系。也有一些传说贯穿其中。

传说最古老的,也是众所周知的,当属白娘子了。五月端午现蛇形,但是她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和牺牲精神,对百姓的善良友爱,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赞誉,这从某方面更扩大了西湖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人们所熟知的传说,但了解他们同窗三年的万松书院就在西湖旁边的并不多。如今,这个万松书院又成为了杭州的公益相亲之地,而且是父母去为子女相亲的地方,这未来的公公婆婆与丈人丈母娘相互闲聊是件有趣的事吧。

这中国的四大传说有两个发生在了西湖,其中孟姜女跳海的故事据说是发生在浙江嘉兴,浙江这个地方还真是人杰地灵啊,由衷地感叹。

苏小小,是南齐时杭州的名妓。此人貌觉青楼,才空士类,深得各界仰慕,然而正应了美丽总是太短暂这句话,死神在她19岁时就降临到了这位旷古绝今的尤物身上。“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白居易老先生看样子也是个风流种子。 她不守贞节只守美,直让一个男性的世界围着她无常的喜怒而旋转。最后,重病即将夺走她的生命,她却恬然适然,觉得死于青春华年,倒可给世界留下一个最美的形象。她甚至认为,死神在她十九岁时来访,乃是上天对她的最好成全。这种观点颇让人感慨。如今在西泠桥松柏下有苏小小的墓,上书“钱塘苏小小之墓”。其旁是武松的墓,呵呵,英雄伴美人,得其所也。

朱淑真,是古代文学史上讲过的才女。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因父母作主,所嫁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朱淑真所作,近来学术界认为实是欧阳修作。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李惠娘,说是贾似道的妾,居住在抱朴道院旁的红梅阁。一日,她在红梅阁眺望湖面,看到两个美少年,赞叹了一声:美哉少年!其夫就问她是否想嫁给那青年,他可以为她备上嫁妆。后,其夫在众妾面前打开一个盒子,说是给她的嫁妆,却是她的头颅。后来编作戏剧,冤魂不散化为厉鬼,来找贾似道复仇。

李清照,南宋山东女文学家,想必都闻知其人了。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婚后,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四十六岁,赵明诚接到宋高宗亲命其为湖州知州的昭谕,既然接到圣旨,就必须立即赶到南京去朝见皇帝,不堪其苦,遂感疾途中,八月十八日便去世了。李清照四十九岁,在杭州,春季患病,夏季日见危重,以至牛、蚁不分。这时张汝舟巧言惑其弟以骗婚。张汝舟的目的是掠取李清照手中的文物。不得,即对她日加殴击。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哪里受得这种窝囊气,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这当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这张罗网。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是一个在感情生活上绝不凑合的人,她宁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她便表现出无情的鄙视和深切的懊悔。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是何等刚烈之人,宁可坐牢也不肯与“驵侩”之人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在当年秋,李清照与张离异,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今天男女之间分离结合是合法合情的平常事,但在宋代,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读书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就要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但是她不怕,她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贵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张汝舟这个“驵侩”的包袱,便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去了。现在我们读这段史料,真不敢相信是发生在近千年以前宋代的事,倒像是一个“五四”时代反封建的新女性。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有一本书叫《百年孤独》,李清照是千年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所以她才上溯千年到英雄霸王那里去求相通,“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晚年,她在杭州居住二十多年,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愁像恶魔一样,无休无止的纠缠着她,后来死于杭州西湖附近。

长寂在孤山脚下的梅树丛中的则是明初怨女冯小青。她是明万历年间一户寻常人家的女儿,美丽而聪慧,幼年时还从一老尼那里得来“早慧,福薄,毋令识字,可三十年活”的不幸预言。正如所有故事中不幸的预言都会实现一样,小青不但“识字”,而且好读书、工诗文;十六岁嫁与杭州冯生做妾,婚后不容于正室,被远置孤山佛舍,两年后即病死。有说,冯小青在西湖边,恋上了自己的影子而死,后来有分析这种变态心理之说。

陈端生,可能知道她的人很少。但,戏台上、电视连续剧里,那个貌若西子、才比孔明的女人;那个与父亲、兄长、公公、丈夫同朝为官的女人;那个位拜三台、让众多为官的男人都尊为“师长”的女人;那个令皇后又怕又怜的女人;那个使皇上也得了相思病的女人,就是孟丽君!而这个千古奇女孟丽君,就是出自千古才女陈端生的生花之笔。陈端生出身书香名门,写长篇弹词《再生缘》时未满十八岁,於北京,到完成十六卷时还未满二十岁,当时在山东登州,她因生母去世而搁笔。二十二岁嫁范秋堂,夫妻感情不差,后因范氏应顺天乡试,请人代笔被破获,发配伊犁为奴。三十三岁时在亲友的催促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第十七卷,从此不复有作。至到1796年,时逢大赦,她丈夫才回来,而回来没多久,陈端生就病故了,时年四十六岁。一代才女就这样终此一生!

秋瑾,浙江绍兴人,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1896年,秋瑾与湘乡县王廷钧结婚。曾随夫任往返于湘京,1904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她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加入光复会,同盟会,1906年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湘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1907年4月份她曾经到杭州进行起义准备,泛舟湖上时就对友人留下遗言,说如果我死了,你就把我葬到西湖边来。数月之后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在苏小小旁边,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

林徽因,福建闽候人,生于浙江杭州,现在西湖边有她的镂空雕像。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 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 ,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 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 安门 人民 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曰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杭州美人王映霞,有“荸荠白”的雅号,她父亲金冰逊早死,她随母亲住到外祖父,杭州名士王二南的家中。随外祖父研习诗文,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基。作为有妇之夫的浪漫才子郁达夫于1927年1月14日与王映霞在上海邂逅便一见钟情,深陷爱河,同时也开始了对王映霞的苦苦追求,王映霞多次因郁达夫已有家室而拒绝了他的求爱。3个月后的6月5日,他们在杭州聚丰园餐厅正式宴客订婚。婚后有过几年甜蜜的生活。她与郁达夫之间的感情纠葛,因军统头子戴笠而变得扑朔迷离,在郁达夫就职福州时,她在故乡杭州居住,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天到晚交际应酬,再不就是在其居 “风雨茅庐”招待客人,茶余饭后,不避男女,开口无忌,说些谑而不虐的笑话,风雨茅庐成了男士们最爱光临的地方。在报纸上先爱后恨,互揭疮疤,启示离婚。这一对浪漫感情浓烈之人,见异思迁的也都浓烈。

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小胡适11岁。1917年胡适回乡成亲,诚英是婚礼上的伴娘之一,初相识后诗信来往,互有好感。诚英后来嫁给了上庄村的胡冠英。当时因为婚后没有生育,便遭婆婆的冷眼,她却奋力出击,在其哥哥的资助下,跑到杭州读了女子师范学校,后来在丈夫纳妾之后又与丈夫正式离婚,在当时算是个反封建的才女。1923年,胡适到杭州休养,曹诚英也在杭州读书,两人感情火花炽烈。胡适在杭州烟霞洞的和尚庙租下三个房间,他们分租隔壁,与曹诚英同进同出,俨然如夫妻一般生活,当时徐志摩曾经调侃那一段时间的胡适是返老还童了。胡适为曹要与妻离婚,但经悍妻以儿女生死相胁而妥协,他开始有意地疏远曹诚英。曹诚英从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也步了胡适的后尘,去东南大学学了农学,在其哥哥和胡适的帮助下去美国留学,后回国教书,且再也没有嫁人。

丁玲,湖南临澧人,现、当代女作家。冯雪峰在北大自修日语时相识,一起谈谈文学,谈谈时事,师生关系无意当中就改变了。在与胡也频相爱的同时,丁玲又爱上了文学天才冯雪峰。性格开朗的丁玲竟然提出要和两个男人共同生活,他们真的在西湖葛岭边共同相处了一些日子,结果胡也频坚持不住,返回上海,找到了好友沈从文。沈从文告诉他夫妻之间应该怎么相处,胡也频第二天就回到了杭州。最终,冯雪峰离开了杭州,胡也频与丁玲就和好如初了。丁玲心如刀绞地看着冯雪峰离去,重新回到了胡也频的身边。

庐隐,福建闽侯人,是"五四"时期与冰心齐名的女作家。她自幼很少得到父母的疼爱,生活道路也很坎坷,这些都使她的作品中总是强烈的流露出内心的悲哀与寂寞。“五四”后结识已为人夫的北大学子郭梦良,志同道合, “不觉竟成良友”,1923年在上海与郭结婚,到杭州度蜜月,1925年郭病逝,留下不满周岁的女儿郭薇萱,庐隐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机,终日饮酒悲歌不已。

西湖是没有人敢轻薄的地方,因为西湖已经光荣地被英灵们选中,西湖是伟大心灵的最好的栖息地。由此我想到瓦雷里的诗句: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一番沉思,你终得放眼远眺于神明的宁静……

好了,今天关于“西湖日本留学学校”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西湖日本留学学校”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标签: 留学学校

西湖日本留学学校_西湖日本留学学校有哪些由留学帮手网留学学校栏目发布,感谢您对留学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西湖日本留学学校_西湖日本留学学校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