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好吗)
- 高中留学
- 2024-11-01 19:16:09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的问题。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但我相信通过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的本质。现在,我将我的理解进行了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那些50岁生二胎的后来怎么样了?2.你见过最命苦的人到底有多苦?
3.父亲刷存在感有多重要?科学实验证实:爸爸参与带娃孩子会更聪明
4.论做家务
5.50岁生日,高晓松催泪发文:如果有来生……
6.曲家瑞的画(53岁曲家瑞的痛快人生)
那些50岁生二胎的后来怎么样了?
50岁生二胎比较受罪。
二胎政策开放后,有的人依旧是保持生一个孩子的态度,有的人则是拼命地想要生二胎。张女士就是这样,她今年已经50岁了,已经算是高龄产妇。
在官方的定义中50岁已经是中年的标签,张女士顶着中年生产的想法,从怀孕再到生下二胎后,可以说整个过程都相当辛苦。生怕自己身体出现问题后,影响到肚子里胎儿的健康。
等孩子真正到来后各个方面都需要钱,从小时候的纸尿裤要花钱,到3岁后准备上幼儿园要花钱,再到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想着这一连串的生活,张女士觉得生活上的压力太大了。自己已经是中年人了,还要养育孩子真是太过辛苦。
张女士跟她的老公,自从生完第二胎后,争吵就没有断过。他们争吵的原因多是跟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关,张女士认为孩子应该独立自主,从小就应该培养他独立性。
扩展资料
二胎的好处
1、给大宝添个伴
父母跟孩子毕竟不是同龄,玩不到一块、聊不到一块,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会感觉很孤独。生了二胎,孩子的童年里多了个玩伴,不仅消除了孤独感,还能从中学会分享。
2、让孩子心智得到健全发展
家里有两个孩子,大宝会学着照顾二宝,这能增强孩子的责任心,利于心智的健全发展。
3、减轻子女养老负担
独生子女结婚后,两个大人要赡养4个老人,给子女带来极大的压力,如果有兄弟姐妹,至少能分担一些压力,在遇到问题时,也能有个商量、依靠的人。
你见过最命苦的人到底有多苦?
其实在我的生命里见过最命苦的人,我感觉应该是我的一个远方表哥。
他在上小学时学习就很优秀,性格很内向,上学时寄宿在他姑姑家,在很贫穷的农村都上到了高中毕业,后来被安排到他姑姑家的一个农村小学校教书,后来小学黄了,到农村种地,可惜了他一身的文凭,村里人每到新年他都会帮助大家写春联儿,遗憾的是他性格内向是个短板,一直找不到对象。
之后,已经20多岁了,他带着我第1次去大城市打工,由于性格原因,他还是没有坚持下去,等我留了下来。
到农村后越来越郁郁寡欢,后来经人介绍在镇上找到一个二婚的人女人,过了一年左右性格不合离婚了,又回到了农村。
在一次去地里干农活时不小心从车掉了下来,导致脊椎受重伤,后来驼背非常严重,身体也每况愈下,家里的两位老人身体也都很不好,后来卧床不起,一直郁郁寡欢,就这样生命定格在30多岁。
这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我们的年龄相仿,起初的命运相同,但后来一个转折,使得我们截然相反,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希望我的表哥在天堂更幸福。
父亲刷存在感有多重要?科学实验证实:爸爸参与带娃孩子会更聪明
当今 社会 ,一旦提起让爸爸们带娃,妈妈们脑中便不断浮现出像塑料袋装娃、绑腿式遛娃等等的不靠谱画面。
"父亲带娃"不靠谱,那也是因为我们传统观念的限制,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带孩子一直都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很模糊。
所以当今 社会 才会出现很多的 "丧偶式 育儿 ", 父亲在孩子的陪伴中被过度地弱化了,忽视了父亲的存在,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种缺憾。
《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55.8%的家庭中,妈妈是陪伴孩子的主力军,爸爸陪伴较多或者一起陪伴的家庭仅有12.6%和16.5%。同时,爸爸在工作日陪伴时间仅有2.9小时,在周末也只有7.7小时,远远低于妈妈们的4.6小时与10.9小时。
这些数据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谁才是带娃的主力军?很肯定的,是妈妈。那么父亲带娃到底会有什么好处呢?
美国耶鲁大学一项持续了12年的研究,从婴儿时期到孩子十几岁各个年龄段所进行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由父亲带出来的孩子智商都比较高,他们在学校里面成绩会比其他人的更好,以后走向 社会 也会比其他人更加成功。
因为在父亲的身上有着一些母亲所不具备的特性,比如说父亲的沉稳、理性等,这一些都可以通过互动传承给孩子,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大有裨益。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也曾做过一个分析,对11000名同时期出生的50岁英国人做了调查,并在其中发现了一个相关性,那就是童年时期父亲参与带娃的人智商会更高。
爸爸们在孩子的时候,经常都是不按常理出牌的,这种看似不靠谱的亲子互动,也只有爸爸在脑洞特别大的时候才能做的出来,在父亲与孩子的玩乐中,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智商,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在家庭中,妈妈擅长的是形象思维,而且显得比较感性;但是爸爸们则是理性的代表,擅长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这两种思维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爸爸教孩子做数学题,本身擅长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数学逻辑和抽象思维;而妈妈擅长的形象思维,会让孩子从生活入手,这就比较适合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数学启蒙了。
看来,想要孩子数学好,还得靠爸爸们的多多参与才行啊。
一个孩子的运动和身体协调能力好不好,主要是看孩子的第一任 体育 老师是谁。通常,爸爸们会比妈妈们更加喜欢打篮球、跑步、踢足球或者是攀岩等等,所以孩子很多的运动理念和运动习惯都是来自于爸爸们。
而在爸爸带孩子运动的过程中,更加能够培养孩子不服输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力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念。
很多爸爸都会鼓励自己的孩子进行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运动,所以孩子在以后的发展中都会养成一种勇敢面对难题、分析解决问题的逻辑,能够对自己负责,保持父亲的坚毅、勇敢。
前面提到过,父亲一直都是理性的代表,面对孩子,爸爸们往往表现得更加宽容和自由,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妈妈们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都会选择"碎碎念"。相比之下,爸爸们的宽容和自由,更容易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增强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爸爸能够跟妈妈配合,一个细心,一个理性,更能让孩子接受来自家长的建议。
记得小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碗,我母亲可以因为这件事情而念叨上一天,那个时候只要我母亲一念叨,我就觉得头疼,就像唐僧念紧箍咒一样。但是我父亲就不是这样的唠叨,他只是简单询问了一下,然后叮嘱我清理碎片,下次记得小心一点。
所以,为什么在很多孩子的心中,自己的父亲都是一个盖世英雄?因为父亲什么都敢让孩子去做、去尝试,这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对于男孩子来说,父亲是自己学习的榜样,他勇敢、理性、睿智,会尽量地模仿自己的父亲;而对于女孩来说,父亲是自己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形象,通过父亲理解和认知男性,并知道了和异性相处的方式。
在传统观念里面,妈妈一直都是带孩子的主力军,但是到了今天,带孩子这种事情是缺一不可的。
如果你想要自己的孩子跟父亲能够有浓厚的亲子关系,那么妈妈们就要学会放手,让爸爸们参与进来。就算爸爸们每天都很忙,但还是需要为孩子做一点什么的,比如抽出十几分钟的时间陪孩子玩、辅导孩子做作业、或者是跟孩子聊聊天。
只有妈妈适当放手,爸爸才有机会和空间发展带孩子的本领。在孩子面前,妈妈要把自己的几个弱项留给爸爸,作为爸爸的专属特长。
之所以让父亲参与带孩子的过程,是要在孩子留下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爸爸和妈妈带孩子的方式是不同的,他们各自所执行的养育功能也不一样。
母亲是照顾、滋养和包容的,父亲是力量、智慧和规则的。母亲比较感性、内向,父亲比较理性和外向。只有两者达到平衡,孩子才能够 健康 、更完整地成长起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妈妈的温暖照顾多了,爸爸的陪伴历练少了,那么在养育中,父亲的功能也未必能够得到充分地实现。
如果妈妈们还是担心爸爸们不靠谱的带孩子方式,那么也可以通过避免一些唠叨、抱怨、指责等无效方式来实现。
爸爸们的大脑会自动屏蔽唠叨和"碎碎念",所以妈妈说了也等于没说,所以让爸爸们带孩子,如果不得不交代爸爸的要点,我们可以用最简单的、直接的方式告诉对方:
"包里有一件外套,待会回来时比较凉,给孩子穿上。"
"孩子最近上火,尽量不要给他糖果,让他多喝水。"
孩子可能会因为之前少了爸爸的陪伴而对自己的父亲有了疏远的现象,妈妈可以帮助爸爸想点办法去讨孩子的欢心。比如说出差回来给孩子带一点小礼物等等。或者是和孩子一起玩 游戏 ,建立感情。像是家里经常会玩的枕头大战、搭积木、跑步、打篮球等,妈妈要鼓励爸爸跟孩子玩起来。
5.妈妈要多利用资源,帮爸爸做好物质准备
妈妈们可以提前帮爸爸们准备好玩具,或者是故事书、绘本等,当然也包括了一些关于爸爸 育儿 的书籍。
孩子最喜欢的无非就是玩、听故事,爸爸们可以选择一本合适的绘本,读给孩子听,在讲故事的过程学会和孩子相处的方法。
关于绘本的挑选,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比较适合父亲和孩子的书,这样呢,父亲在读故事的时候,自己也能从中揣摩出带孩子的诀窍,让自己变得更容易和孩子相处。
像《谢谢你来当爸爸的宝贝》、《月下看猫头鹰》《和爸爸一起读书》《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等。
在玩具方面,爸爸们可以选一些自己擅长的玩具,比如乐高、积木、智力桌游、各种球类等等。
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让孩子的父亲参与进来刻不容缓。这个 社会 到处都流传着"丧偶式 育儿 ",指责爸爸们的缺席。相比之下,妈妈们在生活中对孩子有些很多良好的示范。
如果说母爱是天然的,那么父亲的爱也是唤醒的。科学已经证明了,父亲带出来的孩子都是比较优秀、比较聪明的。
我是奶果妈妈 育儿 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论做家务
前几天,在公众号“大家”上看到一篇文《家务活,当代家庭最大的矛盾源》,觉得写得蛮真实。
文中提到,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2017)》显示:中国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达到2.6小时;妻子以65%的压倒性占比成为家务活的主要承担者。从图表可以看到,老人、丈夫、保姆和其他贡献了另外35%的份额,分别占比23%、7%、4%和1%。
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场女性,面对着并不比男人低的工作压力,要同时兼顾职场和家庭,尤其在有小孩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个别兼顾两边的妈妈,因此获得了“超级妈妈”的称号,“妈妈是超人”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的。但一般而言,只要夫妻都需要上班,就需要将家务进行外包。家务外包的对象常常有两个,保姆和家里的长辈。从上面的数据来看,家里老人的确贡献了近1/4的家务量。
有朋友说,钟点工和洗碗机可以解决问题。身边有不少本地长大的朋友,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即便有兄妹姐妹也顶多就一个,因此双方父母尤其是老妈都能把主力放在他们夫妇身上帮忙料理家务、带小孩,基本上是不需要做家务的一代,当妈妈的能把小孩教育搞好就已经广受赞扬了。
然而,这样是否就没有问题了呢?由父母代为操持家务,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父母年纪渐长,不可能一直操劳下去。对于70、80后这个群体来说,他们只是推迟了离开父母协助的时间,并不等于可以永远依赖父母。像操持家务这样的事,不管到了40岁还是50岁或者60岁,他们终将有一天需要自己面对。
我有朋友,女方婚前一开始就声明说不会做饭,她在银行工作也很忙,公公去世了,婆婆身体不好靠保姆照顾,大宝幼儿园基本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做公务员的老公也愿意煮饭,她则负责其他的家务。她赚钱比老公多,她老公认为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问题,二宝出生后,外公、外婆年纪大了不能再像带大宝那样带二宝,除了请住家保姆,有一份铁饭碗的他自己经常上班时间借口出去办事回家监督保姆照顾二宝,还有接上小学的大宝上小学放学,安排得井井有条。家庭中的男性愿意主动分担家务,其实是体贴另一半的一种表现,也大大提高了婚姻的质量和幸福感。自小的家庭教育让我认为,做家务的原则是谁有时间谁多做一点,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我是一个70后,很小的时候就曾经被留在家里带弟弟,煮简单的饭给弟弟吃,印象中应该是比较难吃的。之后除了饭后洗碗、倒垃圾,没洗衣机的时候自己洗衣服,有洗衣机之后自己洗内衣,晾、收、折自己的衣服,大扫除的时候帮忙搞搞卫生,爸妈煮饭帮忙洗菜、摘菜、打打下手外,也不需要做饭什么的。
除了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在韶关工作,妈妈那时要和公公、婆婆一起住外,记忆中父母一直都是独力带着我们两个小孩。因为他们要上班,戒了母乳之后,奶奶还有好几个大孙子要带,我和我弟都是给钱街口的阿姨带的,反正也就是每顿吃米糊、粥之类,很省事。后来,爸爸回广州工作,还分了宿舍,就搬出去住了,家务活一直都是爸爸、妈妈分担着做,从来没有说是谁的责任。他们那一代人都是家里四、五兄弟姐妹的,父母只有一双手,只能帮一个,而我外婆很年轻就去世了,所以有了家庭之后,家务自然都得靠自己。逢年过节,妈妈总是会做一顿大餐,一家人在一起吃,那才是过节的气氛。过年的时候,还会起油锅,包油角、做蛋散来炸。中秋节,为了吃一碗最喜欢的炒田螺或者田螺粥,我会和爸爸花一个小时的时间钳田螺尾(炒用),或者花一个小时来一颗颗挑田螺肉等煲粥。潜而默化中,我接受了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享受好好煮一顿饭的乐趣。
没想到,我自己有了家庭后,家务活倒成了一个矛盾的来源。从70、80后读书那个年代开始,家长老师对“好学生”的定义很狭隘,唯一一条就是成绩好。如果你成绩不好,很喜欢做饭、整理家务,也得不到这个称号。反过来,你什么都不会干,但成绩很好,也还是好学生。对于家长来说,别说在学习紧张的时候分配给孩子,就算是寒暑假,父母也不鼓励孩子干家务,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更是如此。在父母看来,做饭、洗碗、洗衣服这些事情非常简单,只要工作、成家之后,稍加练习也就会了,根本不用在学生阶段来浪费时间。而且后来洗衣服有洗衣机,近年来洗碗机越来越普及,就更不用愁了。然而事实呢?身边有一位80后同事,夫妻都是学霸,有了小宝宝,婆婆过来照顾她,老公和她同一阵线,说如果要煮饭或者洗碗,他们宁愿点外卖,于是老人就投降了,全盘包下,只要他们愿意回家吃。现在,越来越多像他们这样的“模范”(无饭)夫妻,如果不是出去吃或者叫外卖,就只能靠老人或者保姆来解决,而长期在外面吃,在食品安全问题严峻的天朝,往往是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
像帕丁顿爸爸家里从小的教育观念就是,男人好好读书就行,将来是一家之主,家务活都应该是家里的女人做。因此,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人在根本上缺乏探索操持家务具体方法的热情,自然也不会拥有系统化和精细化的做家务能力。如文中所说,由于我们并不能很好地跟家务相处,所以,我们也无法真正获得生活的愉悦和轻盈。
特别有了小孩以后,除了做饭,待洗的奶瓶、碗具,要求手洗的宝宝脏衣物,待晒、收、折的衣服,需定期洗换的床单、被套,待收拾的玩具、日用品等各种杂物,需定期清理的地板,待扔的垃圾等等,更不用说换季的衣服清理,年末的大扫除了。这些家务的频繁出现,并不是单纯洗衣机、洗碗机能解决的,甚至请保姆阿姨能够完全解决的,它们以一种滴水穿石地方式消耗着我们的热情、希望乃至爱情。
然而,家务这道坎,在根本上不可能绕过。我们只有正视它的存在,我们才能营造一个真正的“家”。如文中提到,一个家,想要变得温馨、有活力,需要金钱、房子、家俱这样的硬件条件,更需要时间、热情、爱等软件的投入。我有一位全职妈妈朋友,丈夫做生意,她负责照顾家庭,家里有请阿姨,但她还是很愿意花时间搞搞烘培、煮煮美食、打理花园什么的,你在她朋友圈的美照里都能感受到她对生活的那种热情。还有一位MBA同学,她的先生是一位飞行员,她的高中同学,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宝贝女儿,她自己是外企财务总监,收入已经足够高了,估计也是?有请钟点工搞清洁的,但家里煮饭的不是她的亲妈就是她的老公,她的小女儿对大女儿说,“姐姐,你将来要找个会煮饭的老公,爸爸归我。”,听着就好甜。
事实上,家务的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显得非常有弹性。对有些人来说,整洁有序、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是无价的。拜人口红利所赐,虽然家政工作人员的收入逐年升高,家务的市场价值暂时却并不高。一个高级白领上一天班,一天可以赚1000块或更多,他如果做一天家务,市场价值也许最多只有2、300块。上周末我在租的房子里搞好大扫除后,腰都有点直不起来,我想,还是找个钟点工再搞搞吧,打开预约页面,才发现临近过年预约都全满了。这个问题在于市场只能提供最基础的标准化服务,却无法真正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例如做饭,对于对吃讲究的人来说,并不是随便就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阿姨的。因此,那些个性化特别高的家务,如烹饪美食、收拾衣柜、整理杂物等,做起来就像谈恋爱,必须亲力亲为,才能收获满足感。有一件比较难避免的事,做饭如果要效率高,赶时间的时候切东西经常会不小心切到手,上周末在家一不小心,手就多了三个口子,前几年剁排骨差点把拇指剁了,上次吃饭大嫂也是把手剁伤,带着伤继续做家务的我,很希望将来能发明智能切水果、切菜机或者机器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从有了小孩后,虽然家里有老人,他们却并不具备承包大部分家务的能力和意愿,他们认为料理家务都是当妈当媳妇(我)的责任,那时帕丁顿爸爸工作忙,本身观念上也没有乐于分担家务的意愿,作为高龄职场妈妈的我,就请了住家保姆。但是因为家里还有两位老人,要干一家五口的活,而且老一辈和年轻一辈的要求不一样,比较唠叨、挑剔,很多保姆做不了多久就嫌烦不干了。还好除了月子期间,晚上带娃我都是亲力亲为的,帕丁顿六七个月就换成请白天钟点工,一岁多后缩短为半天钟点工,但也都做不长,最长的也只做了半年,等到小孩快上幼儿园,也就没再请了,只留下了每周搞一次清洁的钟点工阿姨。小孩长得快,日常衣物、辅食都是我来采购、打理。幼儿园期间,我每天照顾帕丁顿起床,准备热牛奶、鸡蛋,上小学后更早起床煮早餐。他小时比较多病,一旦生病,都是我在照顾,拉肚子的衣裤都是我来处理,发烧时更一晚上没得睡好觉,还要带他看医生,吃西药,煲中药,有一段时间他眼睛长霰粒肿,我每天早晚帮他热敷、上药,终于数月后痊愈,不用做手术。说起这个,真的好羡慕那些养娃养得好健壮好轻松的妈妈们。有时婆婆生病不舒服,我帮忙安排看医生,在家时尽量煮一些对她胃口的菜。我对帕丁顿爸爸说,他们年纪大了,我们要学会独立,有什么能做的就自己做,但如果不叫,他就不会主动自发地去做家务,叫了他就会做两三天,之后恢复原状。平时我下班后,如果要回家吃公公婆婆煮的饭,必须要负责洗碗,七点多赶到家,吃着并不可口的晚饭,小孩如果等我回来再一起吃就太晚了,到后来我索性就不回去吃晚饭了,用那部分时间陪伴孩子更有价值。周末如果不出去玩,我就会尽量自己煮饭,因为我们和小孩平常都是吃幼儿园、托管中心、外卖或者餐馆的菜了,利用周末就煮些好吃有营养的,煲个靓汤。尽管如此,在老人家眼里我还是落得了一个懒、会花钱的评价,日常被婆婆唠叨、抱怨是常态。而帕丁顿爸爸还不跟我站在同一阵线,总是依赖老人,周末更乐意花时间睡大觉。
另一方面,我们公司的不少男同事,同样受过高等教育,却很乐意分担家务。例如在新加坡的一位两男孩的80后爸爸,太太是他的同学,全职在家带娃,只要一下班,两个儿子的所有活都是他来做,他能体谅妻子在家做家务照顾小孩的价值和不易,一有时间就尽量分担。另一位70后前同事,最近也因工作移居新加坡,太太比他小七八岁,怀孕前就没有工作,在家带娃,现在小孩上幼儿园了,她就打算先读读书,再找份工作,我的同事照样是下班后做饭、带娃,一样不落下。Team里面也有其他小同事,当了爸爸后,半夜宝宝哭闹吃奶,他必定起来帮忙,有时半夜醒了,索性玩会游戏再睡。有一个刚结婚的,从来就是厨房里的一把好手,煮一手好菜。还有我那位70后44岁生二胎的前邮政同事,也是一回家就帮忙带娃、收拾东西、煮煮美食。就连我公司里的高级大老板,都会抽时间烹饪美食给家人吃,他们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情趣,说“I like cooking”。于是,你会发现,幸福的家庭都是何其的相似,幸福不会自动的从天而降,它是需要时间、热情和爱去浇灌的。
帕丁顿爸爸家族里就出了两个只会读书,上了广州211、985大学后毕业,变成了宅在廉价出租房里天天上网,顿顿叫10块钱外卖啃老为生的所谓大学生。最后,20多岁的兄弟俩,蓬头垢脸,被家人强行接回去,辗转被安排在二三线城市做份不用见人的物流工作维持生活。以此为鉴,我决定让孩子从小开始承担责任范围内的家务。从帕丁顿会走开始,我就让他学习丢自己的纸尿裤,之后教他扔垃圾、垃圾分类,再之后收拾自己的玩具,六七岁开始洗自己的碗筷,折自己的衣服,还帮忙做如晾衣服等力所能及的事。尽管家里的老人有意见,特别是婆婆,好几次当面的讽刺和反对,我仍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最近,买了个需要组装的小书桌,都是帕丁顿和我一起亲手组装的,他因此获得了加分表扬。我对他说:这是你作为家庭一份子的责任、义务。接下来,我还会让他学会自己洗袜子、内裤,简单的做饭。如文中所说,就像他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考试竞争、人际关系压力,更高效地完成分内的家务,也是他需要应付的生活挑战之一。将来,等他有了自己的家庭,会成为一个体贴另一半,会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更容易在婚姻里收获幸福。
顺带提一下,另一篇公众号“看理想”的《BBC拍摄了56年的「跑题纪录片」:原来,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文章也是非常好,里面最后引用刘瑜博客里关于Up系列评论的结尾一段话,“到影片最后,这14个人绝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在时光的雕刻下,凿去狂妄,磨出温润。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其他鱼虾贝壳一同聆听无边的寂静。”,让人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很期待看到《63Up》,到时或许会感触之下来一篇。
50岁生日,高晓松催泪发文:如果有来生……
?“我其实是一个孤单长大的小孩。我也在成长中有很多的怨和不原谅,比如对我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写了一首诗叫《铁青》,因为在我的心里,父亲就是铁青的。但到了50岁的时候,那些从小孤单着长大的东西都已经慢慢淡去了,远去了。所以当然是要感恩的。包括对我的父亲,我把他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洒在旧金山海湾时,正好有一对年轻夫妇推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走过来,正好就在那时候出现在镜头里,而就在那个时刻,我已经原谅了我的父亲……”
“如果有来生,来生年纪轻轻又回来,我还是想回到这个江湖……我觉得可能这世上没有比我们这个江湖更好的地方,尽管很多人不喜欢,但我来生还会再来。”
2019年11月14日,是高晓松的50岁生日。路走了五十年,他的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
十年前,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年轻的时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慌张过后,从六十年代末尾走来的高晓松,最为可贵的是看尽人情冷暖后,身上仍然有一种少年意气。
作为一个饱学之士,他所发表的言论,以及后来所造就的一系列文学音乐作品,其实都有着纯艺术之外的意义。
五十而知天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浮之后,他活得比大多数人要明白,一言一语中,随处显现着岁月赋予他的智慧。
飞逝而去的是过往烟云,坦然留下的是蓊郁风景。即使山风吹过,恍若隔世,他依旧喜欢这匆匆而过的五十年。
高晓松的前半生已经度过,他内心的波澜壮阔,早已隐匿在自己的年月深处。
从理想主义时代走来的高晓松,不可避免地与许多有趣的灵魂有了契合的连结。
在白衣飘飘的年代,大家为了音乐,不惜推着自行车走十几里路,只为驼回一只音响。
那时的高晓松烫着一头时髦的卷发,穿着一尺宽的喇叭裤,没事的时候就和老狼跑到北大的草坪弹琴。
1990年深秋,高晓松与女友“红”相识并相恋。之后,两人租了一间民房。
一天清晨,高晓松为红梳头,寂静之中他突然大喊一声“有了”,只见他迅速放下手里的梳子,来不及找纸,就在一本书的封底上,记下了瞬间的想法。
这段突如其来的文字,就是歌曲《同桌的你》的初稿。
1993年,高晓松终于完成了整首歌的创作,他邀请让老狼来唱这首歌。
那个时候,他们一起在校园舞台唱歌。停电了,便从牛仔裤的口袋中拿出一只打火机打火唱,直到整个学校的体育馆被星星之火照亮。
高晓松是个在人群中长大的人,所以他永远离不开人群的热闹,他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同类。
1994年,一首《同桌的你》让二十几岁的高晓松几乎收获了当年所有的音乐奖项。而彼时的朴树,只是一个喜欢音乐的辍学青年。
这一年的一个晚上,高晓松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用很结巴的声音问:“你是高晓松吗?”高晓松说:“我是。”他说:“我叫濮树,我想卖歌。”
高晓松也随着对方的话顺下来:“那行啊,我去找你吧。”
就这样,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了交集。朴树当时唱了《火车开往冬天》,他的嗓音脆弱动人,听得高晓松浑身上下乱掉鸡皮疙瘩。
由于对朴树的欣赏和惜才之心,高晓松拉着刚回国的师兄宋柯成立了麦田音乐,自掏腰包,先帮朴树录了两首歌。
就连“朴树”这个名字,其实也是高晓松给改的。
朴树的原名是濮树,但这个字生僻又难记,于是高晓松就把“濮”变成了“朴”。
为了让朴树的才华发光,高晓松尽力了。
朴树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好在高晓松懂他。对音乐共同的纯粹追求,成全了两个人的友情。
他最初成立麦田音乐是为了两个人,一个是朴树,还有一个是叶蓓。
1995年的某天夜里,高晓松和郑钧、谢东一群人来到酒馆,围成一桌,喝酒聊天。他偶然听到了叶蓓的歌声,觉得有些惊讶,便通过音乐总监找到叶蓓。
后来高晓松写了一首《白衣飘飘的年代》,叶蓓身上的脆弱感,配这首歌刚刚好。
叶蓓后来说,高晓松是她的伯乐。
2016年高晓松写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样的歌词,歌唱的人儿正是许巍。
许巍一直是高晓松的粉丝,所以当高晓松找到许巍时,他看词写得不错,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不喜欢上网的许巍,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才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首歌已经火遍四方了。
高晓松说总有些人批评他的诗与远方,说父母尚在苟且,谈什么诗和远方。但他们不知道他的那个年代是真的有诗和远方。
中国八十年代民谣的土地一大块都让高晓松占领了,从朴树、叶蓓、老狼到尹吾、周深……看海天一色,听风起雨。
2012年的时候,在北京万事达中心举办了“此间的少年”-高晓松校园民谣作品演唱会,老狼和高晓松在结束的时候,合唱了他们最爱的《恋恋风尘》。
那真是绝无仅有的一场演唱会,高晓松就是那个从来没有失去过自我的少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如今在网络上已成为人人皆知的箴言。后来,高晓松多次说过,这句话源于自己的母亲张克群。
高晓松生于1969年11月14日,计划经济时代长大的孩子,这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音乐天才,一路名校,拥有着别人无法复制的人生。
用高晓松的话说:当你的爷爷是清华大学校长,外公是熟操四国语音的科学家,舅舅是科学家、教授兼博导,妈妈是建筑学家,你要是不能当上个什么专家、学者,就会有一群人说你“长坏了”。
是的,在清华大院儿里,硕士在他们家等同于文盲。
有了自由和文化的基石,高晓松接下来的人生故事便都顺理成章了。
自小是学霸的他,在19岁那年以超出分数线60分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最好的专业—电子工程系。
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高晓松的父母早就替他规划好了人生蓝图:读完清华,就到国外留学读博,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科学家。
然而高晓松不愿走父母为自己铺好的平坦大道,他想去追寻自己的音乐理想。
1988年,他与老狼、蒋涛组成了青铜器重金属乐队。几个年轻人在北京各种地下摇滚音乐会,与崔健、唐朝乐队、黑豹乐队同台演出。
大二那年,高晓松跟家里说以后要专心做音乐,家里没有人支持他。高晓松就跟他妈妈打赌:我要是能用吉他养活自己,你就同意我退学组乐队。
于是高晓松被扔到天津,他唱歌卖艺,结果一天下来赚了五毛钱,便灰溜溜地回了家。
这次经历并没有浇灭高晓松对于音乐梦想的热爱。
1990年暑假,海南一歌厅竟给他们发来邀请:“希望你们能到我们这里来演出。”
乐队的其他人都因为海南太远而心生畏惧,只有21岁的高晓松和老狼背起了吉他,远走海南,唱一晚,给20块钱。
高晓松从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清华退学,彻底走上流浪歌手的道路。
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打的士,第一次吃菠萝。然而,诗和远方的路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海南毗邻广东,当地人都喜欢听粤语歌。高晓松和老狼的校园民谣根本无人问津,唱了好几天也没拿到工资。
两人囊中羞涩,剩下的钱只够一个人买票回北京。高晓松毫不犹豫地把这张票让给了老狼,自己则辗转到厦门,在厦门大学待了半年。
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玩音乐的朋友,每天聚在一起唱歌写诗,过着从前慢的日子。
高晓松后来在回忆里写:一生当中,再没有哪一年像1990年那样漫长、欢乐和忧伤。
“我妈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长大之后,高晓松对母亲说的这句话越来越深信不疑。
迄今为止,高晓松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每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他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很快成为朋友。甚至跟着人家一起组乐队卖艺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
旅程左右万里,护照四十八页,每个终点高晓松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很多人说:“还不是因为他的生活足够富足,所以才能做到。”
其实,这都是在他一穷二白的时候“玩的”。而后来,他竟然因为这些“玩”,成为了自己最初想要成为的人。
谈及自己这一路,高晓松说自己的潇洒,归功于“听妈妈的话”。他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他的母亲至今还背着背包在世界各地流浪。
高晓松从来不怕随遇而安,所以当他做唱片公司赔了钱,就跑去周游世界,“哪怕钱全花光也没关系。”他就抱着这样的想法出发了。
这才有了他后来在《晓说》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从南极到北极,从东方到西方,从所有自己梦想要去的地方,到自己没有想过要去的地方,高晓松都去了。
另一段在外人看来难熬的时间,就是他因为酒驾坐牢的时候。但高晓松却说,那是一段最特别的时光。
他明白了很多。比如,生命、自由、珍惜……
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迷雾,读万卷书才能看清皓月繁星。
近些年,网络脱口秀、《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让高晓松这位音乐才子以口才征服观众,奇闻说古今,谈笑有鸿儒,大概说的就是他这种样子。
半生履历的沉淀,造就了他在各个领域中对古今文化谈笑风生的样貌。
面对外界对他的大力褒奖,他只是淡淡地说道:“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你没空聊天,我来替大家聊天;我让大家工作之余过得更有趣一点。”
高晓松还和朋友开了两所书馆,并出任馆长。“杂书馆”和“晓书馆”都是免费的,几乎每一本书都是他精心挑选。
他为杂书馆开馆撰写序言:
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
岁月长,衣衫薄,高晓松只想不负时光不负卿。
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高晓松总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时代的每一场变革,他可以随时做出自己的改变。
以至于他一度自嘲:“家庭出身决定了我只能写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
高晓松的确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1993年10月,诗人顾城自杀。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代文学青年的理想,似乎在听到噩耗的一刹便戛然而止,高晓松就是其中一个,他只看到报纸上写了四个大字:诗人死了。
为了怀念自己的精神支柱,他写了三首歌,《白衣飘飘的年代》、《月亮》和《回声》。
“顾城是我最热爱的诗人,我觉得一个时代都结束了,我那一天就写了三首歌,组曲都是写给顾城的。”
顾城的母亲给高晓松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谢谢你啊,晓松,谢谢你让我知道这个时代还有人记得顾城。”
他是一个内心有真实、清澈的东西的人,无论被世俗怎么折损,都坚持自己一贯坚持的。
高晓松是什么时候开始老去的?
据他自己回顾,应该是2009年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离世的那一天。
在他眼里,整个大师辈出的八十年代,终于崩塌。
环顾身边曾经唱歌的白衣少年们,早已褪掉身上的青涩,成为一个又一个温和的中年人。
随着被岁月摧残,那些激情都已经慢慢消失在推杯换盏、杯觥交错的时间里,高晓松怀念着曾经的那些清白面庞。
2017年,他在致敬李宗盛的《越过山丘》中写下这样的词:
“无论相遇还是不相遇,都是献给岁月的序曲。就让我随你去,让我随你去,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着开满鲜花的山丘,挥挥衣袖……”
歌词中弥漫着穷途末路又一意孤行的气息,唤起少年时强烈又无望的流年过往。
这又何尝不是高晓松写给自己的歌。
走过人生五十余载,他见证了太多人或高光、或低谷的时刻,心里难免感怀万千。
他常常自嘲:“老天真的待我不薄,所以给我这么一张脸我也认了。”
半生而过,想做的事都实现了,心里的洞也补上了。那些心里积郁了多年的水,也逐渐被阳光蒸发。
高晓松认为自己的人生不深刻,但还算庞大。他感恩寓居于斯,成长于斯的江湖;感恩一切或激情、或迷茫的岁月。
十年前,高晓松为好友谭维维写了一首歌,名叫《如果有来生》,里面有几句歌词这样写道:
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等候鸟飞回来,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会各自远去……
或许这首歌写的就是高晓松的心声吧,这个中年男人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他的白衣飘飘的年代,从未离开。
他虽然老了,不再呼喊奔跑,却默默生出许多根,记住许多事,刻下年轮,结出果实。
偶尔有风吹过,想起初来时世界的模样,欣喜万分。
活到这把年纪,高晓松已然知道自己能独善其身,也知道如何度过后半生,所以他不会着急,他要在这个江湖上,努力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50岁生日那天,高晓松发表了一篇名为《半生倏忽而过》的文章,里面有段话这样写道:
“如果有来生,来生年纪轻轻又回来,我还是想回到这个江湖。我活到了50岁,看过了许多行业,也亲身参与不少,我觉得可能这世上没有比我们这个江湖更好的地方,尽管很多人不喜欢,但我来生还会再来。
真的让我来选,一万次我都还是会选要生于1969年11月14日,我要来经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这半个世纪。”
每个人,都会受到命运的馈赠,同时也难以躲开命运的伤害。看似一帆风顺的高晓松,也并不是毫发无损地过了50年,他的内心深处,有深埋的伤疤。
但如今,他带着感恩,回首曾经不愿面对的过往,于是这篇《半生倏忽而过》的文章里,出现了令人泪下的一段:
“感恩把我生到这个世界来的爸爸妈妈,感恩给了我那个时代最好教育的一大家子人。曾经,我遗憾自己没有像很多孩子一样,有那么亲密、那么温暖的家庭。知识分子家庭通常会比较冷漠,加之我父母都忙,常在国外,我其实是一个孤单长大的小孩。我也在成长中有很多的怨和不原谅,比如对我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写了一首诗叫《铁青》,因为在我的心里,父亲就是铁青的。但到了50岁的时候,那些从小孤单着长大的东西都已经慢慢淡去了,远去了。所以当然是要感恩的。包括对我的父亲,我把他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洒在旧金山海湾时,正好有一对年轻夫妇推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走过来,正好就在那时候出现在镜头里,而就在那个时刻,我已经原谅了我的父亲。我现在的微博头像,就是我英俊的爸爸和漂亮的妈妈。”
如果人生是一个过程,那么,应该是一个不断告别、学会放下、学会原谅、学会擦干眼泪的过程。回首身后倏然而过的50年,高晓松的眼睛里透出的是:无悔。
回望高晓松的前半生,发现他已经去了该去的地方,做了想做的事,活出了想要的生活,同时影响了与自己相遇的每个人。
那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是生命最渴望的模样。
50岁了,半生倏然而过。生命来来往往,没有来日方长。
如果有来生,依然要活出生命最好的模样,即便有伤痛,也要学会原谅,然后转身前行,去看草长莺飞,去看万物生长。
曲家瑞的画(53岁曲家瑞的痛快人生)
比如最近存在感突然高起来的曲家瑞老师
成为大学老师,开始过着一往无前的生活。
她在《康熙》讲的「我和十一岁的女孩在台阶上交换青春」的片段也重新被翻出来:
这一段也是隽永深刻,曲老师真的是新时代女性典范,她让我们知道50岁的女人还可以活成这样的人生模式。
但是教授和画家也只是其中两个身份而已
曲家瑞和她的作品
最近完成的两幅画
感受一下她的家庭背景,父亲是台湾渔业的龙头老大
这个就是曲家瑞的父亲曲铭,国际远洋渔业的推手。
80年代去了美国读书,高中时期,她爸爸就在纽约给她买了一栋房子。
并告诉她未来如果交了男朋友,就把对方带回家里,如果对方觉得有压力就表示配不上你。父亲甚至买了辆车,却不让她去考驾照,反正嫁人以后家里一定会聘司机。
大学本科和硕士期间也是过着挥霍无度的生活
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所毕业,之后七年时间就在纽约每天画画吃饭睡觉。
那时候每天的状态就是做白日梦,幻想自己成功,可是什么都没有发生。
等到她发现自己真正适合的职业:大学教师的时候,一觉醒来已经是40岁了。
幸好四十岁的她依然有创造力,她带着学生环台采访槟榔西施、请裸体模特上素描课、去夜店观察人物,她说自己有一份“恨不得所有人都能活出不一样人生”的教育责任感,大学教师这份职业做得风生水起。
看起来曲家瑞的人生好像只是家庭加成,但是也不止于此。
曲家瑞出生在大家庭里,外貌没有姐姐和妹妹好看,学习也比不上他们,从小就很自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爸妈忽视的孩子。
看照片就知道,为什么她以前讲自己和姐姐一起去相亲,别人总是看中漂亮的姐姐,拒绝难看的自己。
拯救自卑的个性,靠的还是自己,是她的天赋和努力。
她在艺术世界里寻找到躲在阴暗角落里的自己,用她自己的话讲,画画是自我探索的过程,让她认同了自己。
大学继续攻克艺术,据她自己讲,大学的设计专业是“纽约学设计的人听到都要跪下来”的级别,并且不用钱
还真不是吹牛,是有这样的大学:每个学生都有全额奖学金的库柏联盟学院,三个专业都是全美顶尖的程度。
曲家瑞分享过一个故事,大学老师好奇为什么她的画总是色彩明亮,她直接在班上表示这是她对性的幻想。
但是她很诚实地渴望性,emmmmm几个月以后的画就变得乌漆抹黑。
有名气到在学校在的纽约街区,一报出Christine Chu的大名,大部分人都知道,众星捧月般的地位没错了。
《康熙》有一期展示过她的家,几千个玩偶被摆放在家里
在她的工作室里,所有娃娃都是平等的,大家都不会孤单,也不用自卑。
但是她对于婚姻好像一点都不着急,反而牵线相亲的电话因为年龄突然停止,被婚姻的媒合市场被踢出来,反而松了一口气,开始过起自己的生活。
她在去年的某一天发了一篇长文,这一篇值得女孩子全文背诵:
但是年龄不是用来界定女性的号码,而是身上最有价值的印记,每个决定都是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社会期待。
52岁依然单身的曲家瑞单表示自己前所未有的完整
是的,这位大学教授真的发行过单曲
她反驳这是四十七八岁的时候开发的另外一面自己:我是不拒绝任何陌生的事物
以前在《康熙》就各种讲当年海外留学的情史,反正她和Jim、Mike、Steve、David或者Sam都有风流韵事。
现在对于恋爱还是持有极高的热情,虽然她也表示过台湾的男孩子总是嫌弃她太独立自主。
但是有台湾年轻肉体聚集的地方,你可以看到曲老师的身影:
王大陆因为《我的少女时代》票房大卖裸体出场,一旁的曲家瑞真的很high。
所以没有《康熙》的曲家瑞,她过得也一样非常潇洒。
很正能量的书籍一本接着一本出世:《一个人不行吗》、《曲家瑞 痛快人生关键字》、《谁说我没有影响力》、《于是我们交换了青春》
去过《奇葩说》讨论过辩题「做人应不应该省钱」。
客串过**《我的少女时代》,她扮演一个大龄的单身老师,谴责沉迷偶像的少女。
台词仿佛就是自己临场发挥:“我都还没有嫁人,你们怎么会有老公”
主持过一档综艺《Ta们说》,这是华语区第一个LGBT综艺节目。
百无禁忌并且学历深厚的女主持和一群开放的朋友们同台,这档节目的尺度很大,也非常有思维的火花。
无论怎么看,曲家瑞真的很不像传统意义的50岁女性,你想象的50岁女人应该是什么模样:
对操持一个家很有经验,为孩子的学业和工作操心,无论生活还是穿着日渐保守,可以看到十年后退休的自己。
啊,原来我是这么有潜能,原来我也可以做到这样的事。
曲家瑞长得不算好看,但是她有百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好了,今天关于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好吗)由留学帮手网高中留学栏目发布,感谢您对留学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50岁留学带娃读高中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