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留学专业 > 留学本科专业  > 

82年本科专业,82年本科毕业

82年本科专业,82年本科毕业

最近有些日子没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82年本科专业”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全国高校专业排名
2.苏州大学的学校简介
3.武汉工商学院有什么特色专业,专业排名如何
4.谁能对湖南科技学院给点真实的评价?另外有大三阳可以就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吗?希望得到详细的解答!

82年本科专业,82年本科毕业(图1)

全国高校专业排名

2006中国大学哲学专业A++级学校名单

--------------------------------------------------------------------------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用A++、A+、 A、B+、B、C+、C、D+、D、E+、E共5等11级表示中国大学各本科专业的实力,但课题组建议,只要有可能,应尽量报考A等的专业。平时成绩优秀者,最好报考A++级专业。这样,只要你被录取,你就能得到这个专业最好的教育,哪怕这所学校的名气并不很大。

专业后面含“W”的是本科目录外专业。

2006中国大学哲学专业A++级学校名单

(以上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06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武书连直接联系。)

2006中国大学医学专业A++级学校名单

--------------------------------------------------------------------------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用A++、A+、 A、B+、B、C+、C、D+、D、E+、E共5等11级表示中国大学各本科专业的实力,但课题组建议,只要有可能,应尽量报考A等的专业。平时成绩优秀者,最好报考A++级专业。这样,只要你被录取,你就能得到这个专业最好的教育,哪怕这所学校的名气并不很大。

专业后面含“W”的是本科目录外专业。

2006中国大学医学专业A++级学校名单

(以上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06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武书连直接联系。)

2005年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行出炉(附名单)

-----------------------------------------------------------------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2005年1月,由武书连领衔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了2005年度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及入选标准。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认为:中国一流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高学术水平。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希望进入国内最好的大学接受最好的专业教育,将来成为中国社会的精英。可报考中国一流大学最好的专业。

理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力学、电子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统计学等16个学科类,共有31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理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9.94%,在1999-2003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理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10.12%,理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20.42%。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3952名是理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18.46%,仅次于工学而居第二位。2004年,开设理学专业的大学共499所。

在本科专业分类中,心理学属于理学,而在研究生专业分类中,心理学属于教育学。为了使两者统一,本书将心理学类的各本科专业的得分统计到教育学排名中。

理学是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原创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因此,理学是中国科学的生命。

排名 等级 校名

1 A++ 北京大学

2 A++ 南京大学

3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4 A++ 清华大学

5 A+ 浙江大学

6 A+ 复旦大学

7 A+ 中山大学

8 A+ 吉林大学

9 A 南开大学

10 A 山东大学

11 A 武汉大学

12 A 北京师范大学

13 A 厦门大学

14 A 四川大学

15 A 兰州大学

16 A 上海交通大学

17 A 华东师范大学

18 A 西北大学

19 B+ 中国地质大学

20 B+ 华中科技大学

21 B+ 中国海洋大学

22 B+ 东北师范大学

23 B+ 哈尔滨工业大学

24 B+ 大连理工大学

25 B+ 西安交通大学

26 B+ 中国农业大学

27 B+ 云南大学

28 B+ 南京师范大学

29 B+ 同济大学

30 B+ 中南大学

31 B+ 湖南师范大学

32 B+ 华南师范大学

33 B+ 山西大学

34 B+ 华中师范大学

35 B+ 西南师范大学

36 B+ 苏州大学

37 B+ 陕西师范大学

38 B+ 湖南大学

39 B 上海大学

40 B 华东理工大学

41 B 郑州大学

42 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3 B 西北师范大学

44 B 东南大学

45 B 河南师范大学

46 B 内蒙古大学

47 B 河北师范大学

48 B 山东师范大学

49 B 福州大学

50 B 河北大学

51 B 电子科技大学

52 B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53 B 福建师范大学

54 B 南京农业大学

55 B 首都师范大学

56 B 成都理工大学

57 B 华南农业大学

58 B 石油大学

59 B 北京理工大学

60 B 曲阜师范大学

61 B 湘潭大学

62 B 华中农业大学

63 B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64 B 西北工业大学

65 B 天津大学

66 B 东北大学

67 C+ 北京工业大学

68 C+ 湖北大学

69 C+ 上海师范大学

70 C+ 暨南大学

71 C+ 新疆大学

72 C+ 北京林业大学

73 C+ 聊城大学

74 C+ 北京化工大学

75 C+ 宁波大学

76 C+ 辽宁师范大学

77 C+ 华南理工大学

78 C+ 安徽师范大学

79 C+ 北京科技大学

80 C+ 河南大学

81 C+ 福建农林大学

82 C+ 山东农业大学

83 C+ 扬州大学

84 C+ 浙江师范大学

85 C+ 重庆大学

86 C+ 南京理工大学

87 C+ 汕头大学

88 C+ 山西师范大学

89 C+ 东北林业大学

90 C+ 广西师范大学

91 C+ 安徽大学

92 C+ 广州大学

93 C+ 天津师范大学

94 C+ 中国矿业大学

95 C+ 青岛大学

96 C+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7 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98 C 南京林业大学

99 C 江西师范大学

100 C 四川师范大学

(以上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0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武书连直接联系。)

2005年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行出炉(附名单)

-----------------------------------------------------------------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2005年1月,由武书连领衔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了2005年度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及入选标准。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认为:中国一流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高学术水平。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希望进入国内最好的大学接受最好的专业教育,将来成为中国社会的精英。可报考中国一流大学最好的专业。

工学包括地矿、材料、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公安技术等21个学科类,共有79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工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44.95%,在1999-2003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工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37.70%,工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9.92%。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8614名是工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40.24%,位居各学科第一位。2004年,开设工学专业的大学共527所。

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排名 等级 校名

1 A++ 清华大学

2 A++ 上海交通大学

3 A++ 浙江大学

4 A++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A++ 华中科技大学

6 A+ 天津大学

7 A+ 西安交通大学

8 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 A+ 华南理工大学

10 A+ 西北工业大学

11 A 东南大学

12 A 同济大学

13 A 武汉大学

14 A 大连理工大学

15 A 东北大学

16 A 吉林大学

17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8 A 华东理工大学

19 A 北京科技大学

20 A 山东大学

21 A 北京理工大学

22 A 重庆大学

23 A 中南大学

24 A 中国矿业大学

25 A 石油大学

26 B+ 四川大学

27 B+ 北京大学

28 B+ 南京理工大学

29 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0 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1 B+ 电子科技大学

32 B+ 南京大学

33 B+ 武汉理工大学

34 B+ 复旦大学

35 B+ 西南交通大学

36 B+ 湖南大学

37 B+ 中国地质大学

38 B+ 北京化工大学

39 B+ 北京工业大学

40 B+ 北京交通大学

41 B+ 北京邮电大学

42 B+ 上海大学

43 B+ 南开大学

44 B 东华大学

45 B 河海大学

46 B 燕山大学

47 B 哈尔滨工程大学

48 B 太原理工大学

49 B 南京工业大学

50 B 中国农业大学

51 B 中山大学

52 B 昆明理工大学

53 B 河北工业大学

54 B 江苏大学

55 B 福州大学

56 B 广东工业大学

57 B 合肥工业大学

58 B 浙江工业大学

59 B 西南石油学院

60 B 华北电力大学

61 B 厦门大学

62 B 江南大学

63 B 山东科技大学

64 B 西北大学

65 B 郑州大学

66 B 中国海洋大学

67 C+ 南昌大学

68 C+ 兰州大学

69 C+ 青岛科技大学

70 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 C+ 苏州大学

72 C+ 成都理工大学

73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4 C+ 西安理工大学

75 C+ 南京林业大学

76 C+ 沈阳工业大学

77 C+ 广西大学

78 C+ 暨南大学

79 C+ 上海理工大学

80 C+ 中北大学

81 C+ 兰州理工大学

82 C+ 宁波大学

83 C+ 大庆石油学院

84 C+ 华侨大学

85 C+ 湖南科技大学

86 C+ 北京师范大学

87 C+ 长安大学

88 C+ 济南大学

89 C+ 天津工业大学

90 C+ 福建农林大学

91 C+ 大连海事大学

92 C+ 华南农业大学

93 C+ 汕头大学

94 C+ 北京工商大学

95 C+ 湘潭大学

96 C+ 扬州大学

97 C+ 安徽大学

98 C+ 大连交通大学

99 C+ 山西大学

100 C+ 长江大学

(以上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0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武书连直接联系。)

2005年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行出炉(附名单)

-----------------------------------------------------------------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2005年1月,由武书连领衔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了2005年度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及入选标准。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认为:中国一流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高学术水平。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希望进入国内最好的大学接受最好的专业教育,将来成为中国社会的精英。可报考中国一流大学最好的专业。

工学包括地矿、材料、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公安技术等21个学科类,共有79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工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44.95%,在1999-2003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工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37.70%,工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9.92%。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8614名是工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40.24%,位居各学科第一位。2004年,开设工学专业的大学共527所。

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排名 等级 校名

1 A++ 清华大学

2 A++ 上海交通大学

3 A++ 浙江大学

4 A++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A++ 华中科技大学

6 A+ 天津大学

7 A+ 西安交通大学

8 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 A+ 华南理工大学

10 A+ 西北工业大学

11 A 东南大学

12 A 同济大学

13 A 武汉大学

14 A 大连理工大学

15 A 东北大学

16 A 吉林大学

17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8 A 华东理工大学

19 A 北京科技大学

20 A 山东大学

21 A 北京理工大学

22 A 重庆大学

23 A 中南大学

24 A 中国矿业大学

25 A 石油大学

26 B+ 四川大学

27 B+ 北京大学

28 B+ 南京理工大学

29 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0 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1 B+ 电子科技大学

32 B+ 南京大学

33 B+ 武汉理工大学

34 B+ 复旦大学

35 B+ 西南交通大学

36 B+ 湖南大学

37 B+ 中国地质大学

38 B+ 北京化工大学

39 B+ 北京工业大学

40 B+ 北京交通大学

41 B+ 北京邮电大学

42 B+ 上海大学

43 B+ 南开大学

44 B 东华大学

45 B 河海大学

46 B 燕山大学

47 B 哈尔滨工程大学

48 B 太原理工大学

49 B 南京工业大学

50 B 中国农业大学

51 B 中山大学

52 B 昆明理工大学

53 B 河北工业大学

54 B 江苏大学

55 B 福州大学

56 B 广东工业大学

57 B 合肥工业大学

58 B 浙江工业大学

59 B 西南石油学院

60 B 华北电力大学

61 B 厦门大学

62 B 江南大学

63 B 山东科技大学

64 B 西北大学

65 B 郑州大学

66 B 中国海洋大学

67 C+ 南昌大学

68 C+ 兰州大学

69 C+ 青岛科技大学

70 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 C+ 苏州大学

72 C+ 成都理工大学

73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4 C+ 西安理工大学

75 C+ 南京林业大学

76 C+ 沈阳工业大学

77 C+ 广西大学

78 C+ 暨南大学

79 C+ 上海理工大学

80 C+ 中北大学

81 C+ 兰州理工大学

82 C+ 宁波大学

83 C+ 大庆石油学院

84 C+ 华侨大学

85 C+ 湖南科技大学

86 C+ 北京师范大学

87 C+ 长安大学

88 C+ 济南大学

89 C+ 天津工业大学

90 C+ 福建农林大学

91 C+ 大连海事大学

92 C+ 华南农业大学

93 C+ 汕头大学

94 C+ 北京工商大学

95 C+ 湘潭大学

96 C+ 扬州大学

97 C+ 安徽大学

98 C+ 大连交通大学

99 C+ 山西大学

100 C+ 长江大学

(以上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0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武书连直接联系。)

2005年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行出炉(附名单)

-----------------------------------------------------------------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2005年1月,由武书连领衔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了2005年度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及入选标准。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认为:中国一流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高学术水平。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希望进入国内最好的大学接受最好的专业教育,将来成为中国社会的精英。可报考中国一流大学最好的专业。

工学包括地矿、材料、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公安技术等21个学科类,共有79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工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44.95%,在1999-2003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工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37.70%,工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9.92%。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8614名是工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40.24%,位居各学科第一位。2004年,开设工学专业的大学共527所。

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排名 等级 校名

1 A++ 清华大学

2 A++ 上海交通大学

3 A++ 浙江大学

4 A++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A++ 华中科技大学

6 A+ 天津大学

7 A+ 西安交通大学

8 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 A+ 华南理工大学

10 A+ 西北工业大学

11 A 东南大学

12 A 同济大学

13 A 武汉大学

14 A 大连理工大学

15 A 东北大学

16 A 吉林大学

17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8 A 华东理工大学

19 A 北京科技大学

20 A 山东大学

21 A 北京理工大学

22 A 重庆大学

23 A 中南大学

24 A 中国矿业大学

25 A 石油大学

26 B+ 四川大学

27 B+ 北京大学

28 B+ 南京理工大学

29 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0 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1 B+ 电子科技大学

32 B+ 南京大学

33 B+ 武汉理工大学

34 B+ 复旦大学

35 B+ 西南交通大学

36 B+ 湖南大学

37 B+ 中国地质大学

38 B+ 北京化工大学

39 B+ 北京工业大学

40 B+ 北京交通大学

41 B+ 北京邮电大学

42 B+ 上海大学

43 B+ 南开大学

44 B 东华大学

45 B 河海大学

46 B 燕山大学

47 B 哈尔滨工程大学

48 B 太原理工大学

49 B 南京工业大学

50 B 中国农业大学

51 B 中山大学

52 B 昆明理工大学

53 B 河北工业大学

54 B 江苏大学

55 B 福州大学

56 B 广东工业大学

57 B 合肥工业大学

58 B 浙江工业大学

59 B 西南石油学院

60 B 华北电力大学

61 B 厦门大学

62 B 江南大学

63 B 山东科技大学

64 B 西北大学

65 B 郑州大学

66 B 中国海洋大学

67 C+ 南昌大学

68 C+ 兰州大学

69 C+ 青岛科技大学

70 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 C+ 苏州大学

72 C+ 成都理工大学

73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4 C+ 西安理工大学

75 C+ 南京林业大学

76 C+ 沈阳工业大学

77 C+ 广西大学

78 C+ 暨南大学

79 C+ 上海理工大学

80 C+ 中北大学

81 C+ 兰州理工大学

82 C+ 宁波大学

83 C+ 大庆石油学院

84 C+ 华侨大学

85 C+ 湖南科技大学

86 C+ 北京师范大学

87 C+ 长安大学

88 C+ 济南大学

89 C+ 天津工业大学

90 C+ 福建农林大学

91 C+ 大连海事大学

92 C+ 华南农业大学

93 C+ 汕头大学

94 C+ 北京工商大学

95 C+ 湘潭大学

96 C+ 扬州大学

97 C+ 安徽大学

98 C+ 大连交通大学

99 C+ 山西大学

100 C+ 长江大学

(以上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0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武书连直接联系。)

2005年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行出炉(附名单)

-----------------------------------------------------------------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武书连、吕嘉、郭石林

2005年1月,由武书连领衔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了2005年度中国一流大学名单及入选标准。

《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认为:中国一流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高学术水平。对于应届高中毕业生来说,平时学习成绩优异,希望进入国内最好的大学接受最好的专业教育,将来成为中国社会的精英。可报考中国一流大学最好的专业。

工学包括地矿、材料、机械、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食品、航空航天、武器、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公安技术等21个学科类,共有79个本科专业。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我国大学授予的工学学士占学士总数的44.95%,在1999-2003年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工学硕士占硕士总数的37.70%,工学博士占博士总数的39.92%。另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发布的博士生导师资料统计,在全国大学21406名博士生导师中,有8614名是工学博导,占博导总数的40.24%,位居各学科第一位。2004年,开设工学专业的大学共527所。

工学是我国大学最大的学科,各类工学人才直接推动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

排名 等级 校名

1 A++ 清华大学

2 A++ 上海交通大学

3 A++ 浙江大学

4 A++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A++ 华中科技大学

6 A+ 天津大学

7 A+ 西安交通大学

8 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9 A+ 华南理工大学

10 A+ 西北工业大学

11 A 东南大学

12 A 同济大学

13 A 武汉大学

14 A 大连理工大学

15 A 东北大学

16 A 吉林大学

17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8 A 华东理工大学

19 A 北京科技大学

20 A 山东大学

21 A 北京理工大学

22 A 重庆大学

23 A 中南大学

24 A 中国矿业大学

25 A 石油大学

26 B+ 四川大学

27 B+ 北京大学

28 B+ 南京理工大学

29 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0 B+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31 B+ 电子科技大学

32 B+ 南京大学

33 B+ 武汉理工大学

34 B+ 复旦大学

35 B+ 西南交通大学

36 B+ 湖南大学

37 B+ 中国地质大学

38 B+ 北京化工大学

39 B+ 北京工业大学

40 B+ 北京交通大学

41 B+ 北京邮电大学

42 B+ 上海大学

43 B+ 南开大学

44 B 东华大学

45 B 河海大学

46 B 燕山大学

47 B 哈尔滨工程大学

48 B 太原理工大学

49 B 南京工业大学

50 B 中国农业大学

51 B 中山大学

52 B 昆明理工大学

53 B 河北工业大学

54 B 江苏大学

55 B 福州大学

56 B 广东工业大学

57 B 合肥工业大学

58 B 浙江工业大学

59 B 西南石油学院

60 B 华北电力大学

61 B 厦门大学

62 B 江南大学

63 B 山东科技大学

64 B 西北大学

65 B 郑州大学

66 B 中国海洋大学

67 C+ 南昌大学

68 C+ 兰州大学

69 C+ 青岛科技大学

70 C+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71 C+ 苏州大学

72 C+ 成都理工大学

73 C+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4 C+ 西安理工大学

75 C+ 南京林业大学

76 C+ 沈阳工业大学

77 C+ 广西大学

78 C+ 暨南大学

79 C+ 上海理工大学

80 C+ 中北大学

81 C+ 兰州理工大学

82 C+ 宁波大学

83 C+ 大庆石油学院

84 C+ 华侨大学

85 C+ 湖南科技大学

86 C+ 北京师范大学

87 C+ 长安大学

88 C+ 济南大学

89 C+ 天津工业大学

90 C+ 福建农林大学

91 C+ 大连海事大学

92 C+ 华南农业大学

93 C+ 汕头大学

94 C+ 北京工商大学

95 C+ 湘潭大学

96 C+ 扬州大学

97 C+ 安徽大学

98 C+ 大连交通大学

99 C+ 山西大学

100 C+ 长江大学

(以上摘自武书连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学 选专业-200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武书连直接联系。)

苏州大学的学校简介

苏州大学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是国家“211 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州大学前身是SoochowUniversity(东吴大学,1900 年办),开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融中西文化之善华,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也是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

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由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

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University)。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 年)、苏州丝工学院(1997 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 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从民国时期的群星璀璨,到共和国时代的开拓创新:从师范教育的文脉坚守,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与回归: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苏大人始终秉承“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坚守学术至上、学以致用,倡导自由开放、包容并蓄、追求卓越,坚持博学笃行、止于至善,致力于培育兼具“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的模范公民,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社会输送了 50 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许德、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李政道、倪征日奥(y)、郑辟疆、杨铁棵、查良铺(金庸)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谈家桢、陈子元、郁铭芳、宋大祥、詹启敏、芮筱亭等近50 位两院院士,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州大学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门类。

学校设有 30 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科生 27734 人,硕士生 13871 人,博士生 4202 人,留学生 3271 人。学校现设 132 个本科专业,50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4 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 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 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1个国家一流学科,4 个国家重点学科,20 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9个“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

截至目前,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共 14 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 2个学科进入前 1%。

学校现有 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 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

1 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 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 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1 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 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 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 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3 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 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5 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全校现有教职工 5531 人,专任教师 3241 人,其中包括1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 位两院院士,5 位发达国家院士,29 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8 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 位“万人计划”科技新领军人才,

3 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30 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苏州大学将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具备责任感、创新性、应用性和国际性的卓越型人才为定位,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为指导,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

积极深化人才培养系统化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 17 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

学校设立了3 个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老身已试验场。2018 年,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 项,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10 门,位列全国高校第 11 位。

2019 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14 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 个近年来,苏大学子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 200 余人次,在全国“挑战杯”、奥运会等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屡屡折桂,2018 年一位硕士生作为第一作者在《Nature》上发表论文。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人文社科领域,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 47 项,其中重大项目 5 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立项数均位列全国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首位;

东吴智库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和“中国高校百强智库”近 5 年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列全国第 23 位自然科学领域,2019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 项、青年科学奖 1项: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8 项,资助项目数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前 20 位;

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 4 项、课题 10 项,获批国防重大项目1 项;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 4400 篇,其中SCIE 收录 2684 篇,位列全国高校第 24 位;学校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9 位、全国高校第11 位;

19 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 5 位;全年授权知识产权 1085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 508 项、国际专利授权 19 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1 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 176 项。截至 2020 年 2月,学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转让累计 702 项,位列全国高校第十位。

学校按照“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的发展思路,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学校先后与 30 多个国家、地区的 200 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来自80 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 3000 多人次。

2007 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 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 20+20 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 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一“老挝苏州大学”,

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 年,学校发起成立中国一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打造中国-东盟健康命运共同体,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挂牌成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 亩,建筑面积 159 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 500 万册,中外文期刊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 110 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 82 个。

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

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五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根据 2018 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 (2018 年)》,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根据 2019 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 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 年2020 年)目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仍位居 CSSCI核心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首度进入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新时代,孕育新机遇,呼唤新作为。全体苏大人正以昂扬的姿态、开放的胸襟、全球的视野,顺天时、乘地利、求人和,坚持人才强校、质量强校、文化强校,依托长三角地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优越的人文、地域条件,

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武汉工商学院有什么特色专业,专业排名如何

武汉工商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主的本科院校,设有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程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是该校的特色专业。

工商管理专业是武汉工商学院的优势学科之一,该校的管理学学科在湖北省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校园内外都能够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该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和副教授占比高达80%以上,其中不乏国内知名学者,如中国管理学会副会长李晓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邹恒甫教授等。

会计学专业也是武汉工商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在全国会计学专业排名中位居前列,在湖北省高校排名中也名列前茅。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设了会计实务、税法、审计学等实用性强的课程。该专业的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

财务管理专业是武汉工商学院的优势学科之一,该校的金融学学科在湖北省高校排名中名列前茅。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设了财务管理、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等课程。该专业的师资力量也非常雄厚,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

市场营销专业是武汉工商学院的特色专业之一,该专业在全国市场营销专业排名中位居前列,在湖北省高校排名中也名列前茅。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设了市场营销、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该专业的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拥有一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

综上所述,武汉工商学院的特色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这些专业在全国和湖北省高校排名中均名列前茅,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谁能对湖南科技学院给点真实的评价?另外有大三阳可以就读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吗?希望得到详细的解答!

湖南科技学院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由湖南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坐落在素有"锦绣潇湘"之称,文化底蕴深厚,舜文化、瑶文化、柳文化、女书文化、稻作文化、理学发源地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永州市。学校所在地毗邻两广,境内湘桂铁路、洛湛铁路、衡昆高速公路、永连公路、207国道和322国道交汇于此,永州机场航线通达国内主要城市,水、陆、空交通便利。

学校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为指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加强建设,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结构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文明单位"、"全国普通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被列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现占地面积69.2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31.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76.4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566万元。全日制在校学生 10898人,面向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现有教职工821人,其中专任教师51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7人,副教授110人,讲师 128人,硕士、博士109人;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200人。学校现有14个系(部),1个继续教育学院,10个研究所,全日制本科专业24个,涵盖理、工、文、经、管、法、教7大门类。

2002年以来,学校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教育厅重点教改课题等省级以上教改课题共157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教育科学研究已跻身全国高校70强。教师出版著作46部,编写教材39部;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211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6篇;科技开发项目10余项;《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为中国人文社科百强学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学校历来重视教学质量,始终不渝地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校领导先后在全国本科院校教学工作会议、全国理工类本科院校就业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青年普通话演讲比赛均获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已有30名教师到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访学进修,有20位外籍学者、近100名国内著名专家来校任教或讲学。

学校正按照既定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地方多科性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湖南科技学院历史沿革

湖南科技学院始建于 1971年,建校雏形为零陵地区师资培训班,1976年成立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1981年定名为零陵师范专科学校, 2002年升格为零陵学院,2004年7月更名为湖南科技学院。现已成为一所集理、工、文、法、经济、管理、教育于一体的本科院校。

一、初创阶段( 1971年5月—1981年7月)

[一]零陵地区师资培训班( 1971年5月—1976年11月)

1970年12月,零陵地区革命委员会委派工作组进驻原零陵师范学校,负责零陵地区师训班的筹备工作。1971年5月,筹备工作就绪,首届学生进校学习。师训班办在原零陵师范学校内,以原零陵师范学校的校舍为校舍,教师也以原零陵师范的教师为基础,规模很小。常兰勇、王新山、郭明正先后任主要领导。 1971年5月至1976年7月,师训班共招收三届学员1110人;短期培训中学教师385人,设有政教、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6个专业。

[二]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 1976年11月—1981年7月)

1976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批准建立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属县团级建制,实行省地双重领导,以地委领导为主,零陵地委委托零陵地区教育局党委管理。零陵分院成立之初,与零陵师范学校共一套领导班子,党委书记为李九思,院长为刘坚一。学生实行“社来社去”。

1977年下学期,零陵分院招收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新生110名,学制3年。1979年5月,经零陵地委批准,零陵分院与零陵师范学校正式分家,零陵师范学校新建校址,原校址交给了零陵分院。

二、零陵师范专科学校阶段

[一]零陵师专的创立(1981年7月-1984年12月)

1981年7月1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零陵师范专科学校。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981]55号文件规定,零陵师范专科学校由省地双重领导,以省为主。学校以湖南师范学院零陵分院为基础建设,所需经费及基建项目投资均由省教育厅安排。

零陵师专成立后,张祖采任党委书记,刘坚一任党委副书记兼校长,赵国璋为副书记,李邦清、周祖盛、陈雁谷为副校长。 1984年1月,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张祖采,刘坚一仍分任党委书记、校长,唐朝阔、胡显词、周祖盛为副校长。

1981年学校开设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5个专业,82年增开了历史专业,学制均为三年。1983年下期,增设了干部专修科,学制两年。招生规模81年为357人,84年为420人。专任教师1981年为110人,其中讲师为25人;1984年为158人,其中有讲师42人。零陵师专成立时,占地面积为 75亩,建筑总面积为14337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总面积为4700平方米。到1984年下期,学校占地面积为200亩,建筑总面积为32796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总面积围8367平方米。

[二]零陵师范专科学校的改革(1985年1月-2000年3月)

1985年2月,陈宏能任党委书记,罗尔康任党委副书记兼校长,杜方智任党委副书记,唐朝阔、黄裕民、胡显词任副校长。1987年1月胡显词改任纪委书记。1987年1月,湖南省委批准零陵师专由正处级建制升格为副厅级建制,1989年8月升格后的领导班子组成,周嗣海任党委书记,罗尔康任党委副书记兼校长,杜方智、徐达福任党委副书记,唐朝阔、黄裕民、周云峰任副校长,胡显词任纪委书记。1991年12月唐朝阔任党委副书记,1992年1月唐朝阔任校长。1993年7月,学校更名为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管天球、佘国华任副校长,陈雄一任纪委书记,蒋璟萍任工会主席。1999年5月,蒋 璟 萍任党委副书记。

专任教师 1985年为146人,其中讲师43人;1990年为170人,其中副教授为34人,讲师为63人;1995年为208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47人,讲师90人;2000年为2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114人。全日制普通专科在校学生1985年为1340人,1990年为1470人,1995年位 2252人,2000年为6128人。

这一阶段学校连续推行了四轮大的教育改革。 1985年-1989年实施的以强化职业技能为主的“三项”改革,荣获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国家级特等奖,省级特等奖;1990-1993 年实施的以改革农村中学教师培养模式为中心的“综合改革”,获得了1993年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1993年-1997年实施的以培养两种素质毕业生为目的的“对接研究”,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1997-2000年实施的 “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教学改革,一项成果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二项成果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由于这四轮改革的成绩和影响,学校在90年代被誉为“全国师范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三]零陵师专向本科学校迈进( 2000年4月—2002年4月)

2000年4月,欧阳峣任党委书记,佘国华任党委副书记兼校长,管天球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蒋璟萍任党委副书记,唐艳明、欧小松任副校长,陈雄一任纪委书记。

围绕“专升本”,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2000年出台了1号文件,加大了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当年引进高级人才10名,选送青年教师读博士、硕士9人,正高职称增加到13人,副高职称增加到 101人,博士增加到9人,硕士增加到49人。2001年,学校有10名教师被评转和评定为正高职称,15名教师评定为副高职称。

大力推进创业教育,颁发了《关于加强学生创业教育的意见》、《大学生创业教育责任制》,编辑出版了《我的创业之路》一书。 2001年5月,举办了创业文化艺术节。教改课题《高职高专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与途径》,由国家教育部立项,资助了10万元的科研经费。 三、从零陵学院到湖南科技学院( 2002年5月至今)2002年1月,零陵师专申办零陵学院获得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们的全票通过;2002年3月,国家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零陵学院的通知》。200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零陵学院、邵阳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怀化学院的通知》,规定零陵学院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省管为主的体制。2004年7月,教育部同意零陵学院更名为湖南科技学院。2002年10月零陵学院第一届班子成立。陈建民为学院党委书记,管天球为党委副书记、院长,谷明光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唐艳明、欧小松、邓楠为副院长。

升本以后,学校办规模不断扩大, 2004年9月,学校在校学生数11930人,其中普教本专科生8054人,成教本专科生3876人。在职教职员工766人,其中,专任教师498人,教授29人、副教授123人、博士、硕士共107人、省青年骨干教师2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9人。学校占地面积 807334平方米,固定资产10687万元,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4100多万元。

2003年,开设了生物工程、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教育技术学、法学、汉语言文学、市场营销、英语、音乐学、美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16个本科专业。2001年,化学辅修生物专业被确定为省重点专业。2003年,《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被定为省级重点建设课程。2003年,中国高教研究杂志社在全国10多家国家级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进行首次统计排名,我校位居第90位,进入全国高校100强。2003年有两项教改课题分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

2003年学校新建和重新认定了舜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女书与瑶文化研究所、油茶研究所、中国(永州)南方农村经济发展研究所、素质教育研究所、有机催化合成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等8个研究机构。2003年,全校立项课题达127项,参与科研的人员达370多人,占了教师总数的80%。学校有3项应用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国家专利2项,学研产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受到省教育厅和教育部肯定。

80年代,学校为西部地区培养了许多教师,新疆班的学生在零陵师专成长很快,回到新疆后成为了当地的骨干教师!

好了,关于“82年本科专业”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82年本科专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微信号咨询

请添加微信号咨询:19071507959

在线报名

标签: 82年本

82年本科专业,82年本科毕业由留学帮手网留学本科专业栏目发布,感谢您对留学帮手网的认可,以及对我们原创作品以及文章的青睐,非常欢迎各位朋友分享到个人网站或者朋友圈,但转载请说明文章出处“82年本科专业,82年本科毕业